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抗击疫情“战场”上,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我们是“疾控人”,也是抽丝剥茧的“侦察兵”
“在收到指令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开展流调工作。戴上口罩、工作帽、护目镜及防护面罩,再穿上防护服……来到病患家中,了解他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地方,接触了什么人……。了解之后,看他的活动轨迹,来判断他的接触范围和所接触的人,然后我们对所接触的人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麻栗坡县疾控中心主任秦明德介绍,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病毒传播,流调人员第一时间来到杨万乡哪都村委会针对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触者24小时不间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几个小时后,现场流调工作顺利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流调工作就已全部结束。从现场回到驻地,流调人员汇总调查人员信息的同时撰写流调报告,并组织召开专题研判,根据现场流调情况,初步确定密接和次密接人员范围,再推送给指挥部。
“我们开展流调工作不算辛苦,随时待命开展消毒消杀工作的同事才是最辛苦的。”秦明德说。在消杀作业中,“疾控人”全身密闭,负重50斤的消毒设备操作,不到几分钟,汗水已浸湿后背,呼出的热气模糊了视线,严重影响行动,大家只能凭借模糊的景象一点点移动。“我们是疾控人,也是抽丝剥茧的‘侦察兵’,你不上谁上?我愿意用自己所学,为此次疫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消杀队员汪璋波这样说道。35岁的汪璋波是麻栗坡县疾控中心的地病消杀科科长,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疾控工作者,也成为了一名党员。
春天已至,回暖可期
马婷婷是麻栗坡县妇幼保健院一名“90后”护士,2月12日凌晨3时,在接到支援八布乡命令的电话后,刚入党不久的她没有一丝犹豫和害怕,迅速打包行李赶往集结地。到达八布后,马婷婷主要负责核酸的采样工作。核酸采样是疫情防控下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既要确保质量和效率,又要确保在抽样过程中不发生感染。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采集工作,六七个小时不敢喝一口水。“喝了水之后如果要脱防护服,包括各种装备比较麻烦,能节省点时间就节省点时间。”马婷婷说。
凌晨4点,宿舍里的手机闹钟准时响起,睁开眼,太阳还藏在地平线下,窗外仍是漆黑一片,马婷婷和她的战友们起床洗漱,即将开始一天忙碌而充实的核酸采样工作。
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我是“冲哥”我先上
文山州疾控中心检验科的主管技师杨友聪是坚守在核酸检测最后一道关卡的检验人员之一。在相对密闭的核酸检测车辆内,机器负荷运转产热过高而频频报警,全副武装的检验师们一呼一吸都比平日费力许多。2月12日,当支援麻栗坡县的号角在文山州疾控中心吹响时,杨友聪主动报名。作为一名入党16年的老党员,杨友聪凡事都冲在前,所以同事都称呼他为“冲哥”。凭着18年的从业经验,“冲哥”再次带领其余检测人员冲在核酸检测的阵地上。杨友聪工作的伙伴有8人,他们分成两组,5小时一轮换,保证检测车24小时“不熄灯”。
防疫一线的“活地图”——民警“老普”
“在家就能保证安全?”在八布乡哪灯村委会活动室前的广场上有村民聚集,说话间带着恐惧、不安与无奈。“大家不要慌,困难是暂时的,我一直都在……”听到八布边境派出所民警普开明熟悉的声音,大家顿时安静下来,逐渐四散回家。随后,普开明跟随流调组挨家挨户宣讲政策、叮嘱做好防护,梳理确定名单后,看着隔离车走远,正打算离开,对讲机响了。“老普,在哪个位置?”“正好!有两人发生纠纷,去处理一下。”田坝村小组的骆某与林某,因囤积物资起了争执。“都是隔壁邻居,特殊时期,有什么缺的打派出所电话……”老普拿出纸笔一边劝说、一边记录。“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社区民警”的荣誉可是有来头的,作为所里的“老师傅”,老普记得辖区的每条小路,每户人家的位置、家庭情况。每次流调完,一身狼狈的他,依然反反复复到各封控点了解情况,叮嘱消毒防护,深夜时才结束。
工作人员正在写流调报告。
一天要打200多个“流调”电话
2月13日下午,正在家里吃晚饭的麻栗坡县人社局职工李农健接到单位通知,要迅速回到麻栗坡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于是他匆匆吃完晚饭,就告别父母和怀孕7个月的妻子,踏上了战“疫”的征途。出门前妻子反复叮嘱李农健,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驱车回到麻栗坡已经是晚上8点,李农健没有休息,开始打电话排查人员,一直到深夜。14日早上,简单收拾一下,李农健又赶赴杨万乡开展人员摸排、协调物资、对接支援麻栗坡杨万乡的工作人员等工作。“喂,你好,我是人社局的工作人员。我们现在排查一下你的行程情况,自从1月份到现在你都去过哪些地方?......”这是李农健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尽管枯燥繁琐,但李农健依然耐心十足,仔细询问人员活动轨迹,并做好登记。虽然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要打200多个电话,但他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默默付出。“为了抗击疫情,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只是不能陪妻子产检,心里对妻子还是有一点愧疚。”刚结束工作准备休息的李农健说道。
只要还有一把力气,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把棍子递给我一下。”“加把劲,要搭好了。”虽然身上早已被汗水打湿,手脚也已经麻木,但今年已经56岁的麻栗坡县八布乡八布村委会的陆红灯没有停下休息,又向下一个需要搭帐篷的地方走去。“我们辛苦一点没事,只要帐篷能按时搭好,就够了,这也是我们党员该做的事。”自2月13日参加志愿服务队后,陆红灯都是全天24小时待命,只要电话响起,陆红灯都第一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听从工作安排,搬运物资、搭帐篷、跟随医务人员入户排查人员他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只为疫情早点过去,家乡恢复平静。
“排好队,保持一米的距离,都戴好口罩。”晌午的八布,温暖的阳光肆意照射大地,暖意正浓,身穿防护服的陆红灯却满头大汗,一呼一吸都是炙热的空气,但他依然坚守在维护核酸采样现场秩序的岗位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相同的话语,默默守护家乡的平安。“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还有一把力气,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陆大叔笑着说道。
哪里是一线,党旗就飘扬在哪里。在麻栗坡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干部职工、公安民辅警等都在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他们连续奋战一线,正是他们危急时刻勇争先锋的担当,正是他们共克时艰的守望相助,正是他们连续奋战最前线,用行动温暖这座英雄的城市。(谢灵莎、郎贵棉、余建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