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6-08
青春之城,拔节向上;追“高”逐“新”,创“优”向上:1-5月份,财政总收入达37.04亿元,进入九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新引进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136.4亿元,其中“50·20项目”3个;连续3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先进县(市)……一个个亮眼数字,彰显出共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打好“主动仗”下好双创“先手棋”
一尊身强力壮、展翅欲飞的飞牛雕塑,屹立在青年之家门口的花坛之中,成为共青城市城标之一。一如它所象征的“坚韧不拔、开拓奋进”精神,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中。
共青城是座“无中生有”的城市。从人烟稀少到人烟稠密再到现代繁华城市,这里从不缺少“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从来不缺“一往无前,构筑‘双创热土’”的执着追求。几代新老建设者在赓续逐“新”中,抢占先机,成就事业。
当与新时代接轨,结合时代语境,如何将跨越时空的逐“新”精神在新征程上继续坚持和发扬,推进新时代垦荒创业,书写新时代垦荒创业精彩篇章,是共青城当前的新“考卷”。
“高站位谋篇,把科技创新放在驱动高质量发展全局中思考。”共青城市委书记卢治轩指出,要以“拓荒牛”的闯劲“创”出新天地,支撑科技创新从“追赶者”向“并行者”乃至“领跑者”跨越,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在这一思路引领下,共青城紧紧结合自身的工业基础优势、技术人才聚集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创新制胜未来,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发展“路线图”——
坚持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闯出“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实质就是,通过“1+N”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其中,“1”就是光氢储研究院,“N”就是研究院孵化的多个产业项目。
“创新因子”也在资本赋能、数实融合的发展新路上不断涌现。私募基金、跨境电商、人力资源等业态,正成为共青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金钥匙”,形成“一镇多园”的“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经济发展格局,去年核心产业营收突破90亿元。正是看中了共青城新经济新业态井喷式发展等优势,佛山众陶联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直接将众陶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落户共青城市。
该平台已搭建两年多,中部区域标准不断完善,主要采用新经济模式赋能产业,建设数字化体系,荣获“九江市数字经济产业链十大龙头企业”称号。今年1-5月份,平台实现供应链交易额9.35亿元,缴纳税收6074.26万元。“我们将完善供应链金融板块,在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上得到一份数字资产,做好供应链金融的造血服务。”共青城市众陶联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秀娟如是说。
总有“新意”,是这座城市如“拓荒牛”般在更多的未知领域大胆探索的结果;给人惊喜,是插上“创新”翅膀塑造出新优势的喜悦。
飞牛永矗,共青“腾飞”。获评全省首批数字经济集聚区,建立了全省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金牌控股集团”成为全省第一个县级上市国有企业,翱翔星云获评全省唯一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亚华电子获评全省唯一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一年来,共青城逐“新”步伐不停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带动科研成果集中转化。目前,共青城市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总数位列九江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91家。
按下“快进键”青年人才“挑大梁”
有人说,“在共青城可以真切感知到一草一木都充满青春,每一个建筑每一个事物,都有着浅淡的年轮。”
不错,这座城市彰显着年轻:从1955年秋天垦荒队员挥舞第一下锄头开始,还不到68年;这座城市洋溢着朝气:建成大中专院校12所,是全省青年人口占比最高的县级城市;这座城市散发着活力:拓赛道、抢风口,高端新兴产业在这座新兴城市势头正劲。
或许,数据是更好的证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共青城市22万人口,平均年龄仅30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一半以上。
走进共青科教城,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错落分布。漫步共青职大园,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共青产教融合基地的首批新生即将入驻。
正是这些高素质青年的存在和参与,让共青城时刻都处于青春活力的状态。这正契合了这座城市名字的深刻内涵:要青年人开辟建设,与青年人共同成长。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厚植人才优势”写入了党代会报告,一以贯之践行。
吸引青年,留住青年,聚集青年,才能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共青城聚焦青年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困难,正为青年搭建成就梦想的舞台——
近3年,共青城陆续建成3000套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青年吃、住、学、医等需求。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机制,按照专业对口等办法,连续4年选拔大学生进机关实践锻炼,平均有25%的大学实习生留在了实习单位工作。
共青城市委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共青城市搭建了全市人才数据库,所有在共青城工作学习的青年人才、有意向来共青城发展的高端人才都登记入库,同时汇集全市1.7万条市场主体人才需求,企业需要什么人,我们就招引什么人。目前,成功引进院士6人,落地院士工作站1个。
不久前,在共青城市举办的一次人才专场招聘考试,128个没有编制的岗位却吸引全国超1300人报考,超七成为共青城户籍以外考生。类似的场景是共青城的常态。
“住的是免费的人才公寓,一起工作的都是年龄相近的青年。更为关键的是,在这里不必纠结编制,单位给了足够的空间。”家在安徽安庆的孙欣,两年前硕士毕业一直处于待业状态,不久前通过考试进入共青城人才发展集团,找到了满意的法务工作岗位。像她这样学历的硕士人才,共青城人才发展集团今年一次性招了5名。
呵护青年、尊重青年、支持青年,才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青动能”。共青城聚焦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给予关怀,不断刷新着“城市温度”——
“人才森林”日益根强枝壮。让其氧气循环,竟展“活力”,共青城专门成立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领导班子定期召开“共听青心”座谈会,面对面共商,了解共青城市建设过程中创业青年的所思所想、关心关切和成长成才,将他们的建议转变为发展实践。
近年,“青年优先发展示范区”“青年建功城市示范区”“青年宜业宜居示范区”等正成为城市发展方式的新热词。这是共青城不断完善青年政策体系、营造青年文化氛围、强化青年社会保障,全面建设“青年心中向往的城市”的斐然成效。
“让每一位来到共青城的青年人,爱上这座城市,成长创业更有为,生存生活更有品质,成为城市发展的最佳拍档。”在共青城市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暨青年发展政策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杨太平表示,实现青年和城市“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就是奋斗目标。
“我们已经融入了共青,有了更多的朋友。对这座城市,越来越习惯,越来越热爱。”看了发布会的汉可泛半导体项目负责人黄海宾深有感触。跟随项目落户共青城的他已经开始以“新共青人”自居。一方面是工作顺利,研发的项目取得巨大进展;另一方面,家庭和美,夫人、孩子都被接到共青城来工作、学习了。
挂好“升级档”唱好服务“重头戏”
共青城市委书记卢治轩常说,发展的背后是项目,项目的背后是环境,环境的背后是作风。这一点,共青城中汇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立宏深表认同,他对共青城的“优环境”“优作风”感触很多。
“项目是2022年9月15日正式签约的,从开工到投产,就用了100天时间。”张立宏对着火热的生产图景欣慰地述说着落户的过程,这都与共青城提供的优质暖心服务分不开——
早在安商之初,共青城就放出利好政策——提供标准化厂房。让客商“拎包入住”尽显招引诚意和“共青担当”。
“2022年9月29日要奠基动工。”相关部门干部闻令而动、紧密配合,顺利完成项目注册、环评、安评、能评等工作,以此献礼国庆。
“项目2023年元月底运营。”建设方负责人淦思文总说自己最不“斯文”。他总是疾言厉色,要求短期内67000㎡厂房、6000余㎡研发中心、6000余㎡食堂宿舍迅速落地,并且做到按图施工与按需变更。干部不怕苦、不叫苦,领着500多名工人“吃苦”攻项目,最后厂房“斯斯文文”呈现出来、如期交付。
共青城市人社局、各乡镇倾情帮扶招工,迅速招聘工人300名。“人丁兴旺”让生产变得“红红火火”。据悉,该项目一期可年产330万台智能空调,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
梳理项目落户时间线,不难发现倾心倾情的服务贯穿始终,踏实务实的干部作风为客商津津乐道。“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的硬作风成为共青城“过硬铁军”工作的常态。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共青城大力开展“进万家门、排千企忧、解百姓难”作风建设大提升活动。目前,全市60多个部门的200多名帮扶干部与企业“结对子”,帮助解决用工、融资、办证等系列问题。今年1-5月份,全市帮扶干部累计联系走访企业1400余次,收集整理企业诉求411个,帮助解决问题382个。
获评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县、全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第10名……如此服务,获奖不足为奇。可功夫在诗外,“五星级”营商环境有着深厚的理论指导。正如共青城市委书记卢治轩所要求的:“把老板当老师来对待,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要有老妈般的服务环境,老妈是怎么对儿女的,我们就怎么服务企业,服务做好了,企业就会过来,共青城就发展起来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政府部门用心用情做好“五星级服务”,市场主体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茁壮成长,稳稳托起生机盎然的未来。今年1-5月份,共青城市新增市场主体792家,个体3331户,形成了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新格局。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