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8-02
近年来,福绵区为避免党建带工建“各自为战”,充分发挥非公党组织在服务员工、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紧紧围绕玉林市“‘两湾’产业党旗红”品牌创建这一契机,深入实施开展“两新”组织、党组织“成长·活力”工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两新”领域的贯彻落实,致力于抓党建助推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下大力推进“党工共建”在非公领域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探索出从区直非公经济联席成员单位中选派非公组织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提名工会“第一主席”加强政企联系和服务,构建又好又快的非公组织党建、工建与经济高效腾飞,为我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融合工作力量,使党建和工建共抓共管。针对工会组织在非公企业等重点领域建会过程困难、工作薄弱等问题,结合“百日攻坚”大行动,在选派“第一书记”的同时选派“第一主席”,为党组织、工会组织组建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在选派程序上,秉承“德才备”原则,按照“宣传发动、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审定”这四个步骤进行,区委组织部安排专员全程把关,避免出现形式主义走过场。二是在人员选择上,从区直机关、镇直机关、“两新”党建组织员、大学生村官、社区组织员等择优选取。特别是从园区管委、经科、发改、税务、市场监管等与企业关联密切的单位中挑选党员骨干,并根据后盾单位基本职责、资源配置、分片包联情况,由区委常委带队,逐一深入涉及镇和单位开展座谈调研,听取选派意见建议,形成选派名单。三是在职责定位上,明确“第一书记”与“第一主席”做好指导员、调研员、服务员、宣传员“四员”工作职责。下沉60名“第一主席”,其中选派20名担任幼教、水洗、印染、服务等各行业党建品牌的“第一书记”,结合企业实际灵活开展形式各样的“党支部+工会”活动,不断增强民营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融合岗位职责,使党建和工建互促共赢。紧扣“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主旋律。一是当好“指导员”,夯实基层堡垒。“第一书记”“第一主席”负责抓好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按照党建和工建的“六有”标准,将党组织活动阵地与工会活动阵地同步谋划、同步建设,统筹推进“党员之家”与“职工之家”建设,让基层工会组织成为职工信赖之家。同时,结合“两新”党组织“百日攻坚”大行动,联合区总工会推行“党工联动”模式。在已建立党组织、未成立工会的成熟企业中,以党组织为依托,推进成立工会组织30家,“第一书记”“第一主席”指导督促党的基本制度和工会各项要求落实。二是当好“调研员”,摸清企业现状。坚持做好政企中介桥梁,专项跟踪负责本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需求,调研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定期汇总报送上级党组织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三是当好“服务员”,解决发展难题。建立服务热线,在企业中公布“第一书记”“第一主席”电话联系方式,依托“党群服务110”“红色驿站”“法务工作室”等服务平台,广泛收集企业和职工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如,为加强企业职工技能熟练度,协调落实建设了新滔环保产业园职工之家和广西新发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之家建成了两家职工业余技术培训基地。再如,为加强职工归属感,在福绵区园区职工之家附近设立“暖流行动”服务站,为返乡、返城农民工免费提供茶水、面包等食品及取暖设施。四是当好“宣传员”,推动政策落实。“第一书记”“第一主席”负责做好“传声筒”,在企业党组织“三会一课”或列席其他会议上及时将上级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确保企业及时享受最新优惠政策。
(三)融合培育管理,使党建和工建联合互通。党建带工建,核心在“带”。我区把培养骨干力量作为“带”的支点,推行党务和工会工作者培养“三个联合”。一是联合培养。突出思想上带、作风上带、工作上带,组织部门和区总工会联合定期组织企业党组织书记、工会主席、“第一书记”“第一主席”基层组织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同时,“第一书记”“第一主席”在职工中抓好“双培养”,即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和劳模,把生产经营骨干和劳模培养成党员,形成党建工建相融相促的局面。近年来,全区共从各领域基层工会2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中择优发展党员52名。二是联合交流。搭建“第一书记”“第一主席”交流互动平台,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教育局、工业园区管委等单位经常性联合组织“第一书记”“第一主席”到各“两新”组织开展经验学习交流。同时,将“第一书记”“第一主席”纳入干教培训和“关注党员成长·激发党组织活力”大培训,对涉及“两新”、工会、商务等工作的外出学习培训,优先安排“第一书记”“第一主席”,帮助他们大力解放思想、增长见识,不断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实效。三是联合考核。结合“一诺三担当”领航党建工程和“百分制”考评体系,把工会组建、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工会重点工作纳入各镇党委和各企业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落实工作责任,传导工作压力,形成党工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基本成效
一是进一步提升党工共建在非公企业的高效覆盖。非公组织党组织和工会从“散养”的自我发挥提升到“精养”的党旗领航,有效解决非公党组织党和工会的建设杂乱无章的问题,并进一步使党组织和工会对企业的服务与促进成效“浮出水面”,提升非公企业对党组织的认知程度和向心力。通过开展党务专题培训92人次,将党与群团的组织和工作由有型覆盖向高效覆盖进行转变,充分发挥党和群团在带领企业生产发展的引领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在非公领域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是进一步助推非公企业党与群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第一书记”“第一主席”在党工共建上对非公企业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和指导,在促进非公企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提升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的党建业务能力,对各非公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组织生活有了督导的效果和作用,完善企业在党建工建过程中出现的“岔子”和补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的党组织和工会政治引领作用落实到位,激发非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再提升。
三是进一步促进党政机关和非公企业融洽互助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政企“清”“亲”重要精神,在服务和指导企业党组织和工会建设以及生产的过程中,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将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收集和汇总上报上级党组织,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助力,促进政企之间关系的和谐互促共进。如通过列席企业重要会议制度,收集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企业管理难题150多个。
四、经验启示
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职能部门与非公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举措,是党工共建在非公企业有机结合的积极探索,是打破非公企业党建“平淡无奇”的尝试,是进一步提升党在非公企业的全面领导的有力推动。
一是创新了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以往行业部门为企业解决注册、生产等问题,一般是在部门待的时间长,主动走入企业一线的相对较少,这样工作起来较为被动。选派“第一书记”“第一主席”进驻企业,由过去的出现问题检查整改转变为发现问题服务指导,变被动为主动,在增强了企业党工共建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提升企业生产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密切了党群与企业关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选派“第一书记”“第一主席”进驻企业,通过与企业主平等沟通交流和服务指导,提升了行业部门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也使企业能少走“弯路”、不走“冤枉路”,有效解决企业有业务问题时不知道找谁办、怎么办、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
三是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强化党工共建促企业生产发展成效。选派“第一书记”“第一主席”进驻企业,服务和指导企业在党建、工建以及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叩准命脉、一针见血地发现并协助解决问题,提升党政机关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深化党组织和工会对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助推力和内生动力,充分发挥非公组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跨越式精进。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