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7加快建设创新型红河科技创新重点
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从支撑创新型红河建设大局出发,按照地方主体、分类指导的原则,支持开远、个旧、蒙自、建水、弥勒建设创新型县(市),到2025年,建成3个左右创新型县(市),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引领作用明显、地方特色明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标杆。
支持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红河宏斌食品有限公司、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红河学院、红河烟厂、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以创科技有限公司等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力争新增云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以上。
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其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以及公共研发服务等。支持浙江大学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云南锡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服务水平,引进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设财政经费“拨改投”和退出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科研模式、评价体系、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内控制度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到2025年,力争建成新型研发机构3个以上。
建设红河州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立红河州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整合13县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力量,联合深入挖掘科技需求,开展供需对接,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建成红河州技术市场、红河州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打造“科技入红”升级版。加强与浙江大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走廊等加强对接,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在红河进行中试放大或二次开发,推动转化。以经开区、综保区等创新型园区为重点,加强与国内一流科研平台的对接合作,争取在红河设立创新服务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到2025年,争取在红河建立跨境或分支科技孵化产业园、联合科技城、产业转移区,搭建“区中园、园中园”等接轨载体平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八、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南部县市主要以优质原料种植为主,推进优质原料药保障基地建设,北部县市主要以发展原料药深加工为主,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州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一)坚持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立足生物资源优势,巩固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大力发展灯盏花、南板蓝根、砂仁、重楼等地道药材为基础的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创新发展哈尼、彝、瑶等民族药。加大力度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鼓励州内药企与国内生物医药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发展医疗器械、新型药物、检测试剂等装备和医药的研发生产,推进弥勒生物谷大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二)打造百亿级产业
积极引进仿制药落地生产,提升灯盏花、工业大麻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建设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红河分中心,成立红河州生物医药行业联合会。支持云河药业、生物谷、俊港中药饮片、云百草等领军企业发展,加快弥勒市、泸西县、红河县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加快全州生物医药检测平台建设。支持云河药业等一批药企上市,拓展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打造滇南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和打造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家诊疗保健中心建设。支持加强中药品牌建设。引进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建设中药材国际交易中心,建设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助推红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专栏8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重点
推进中药材产业提升。推进砂仁、草果、八角、灯盏花、南板蓝根、黄精、葛根等食药同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积极开展“定制药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推动哈尼、彝、苗、瑶、傣等民族中药古方特色疗法产业化发展,开展灯盏花、龙血竭系列、虎力散系列等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再评价,支持“云药之乡”打造知名品牌。到2025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万亩。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促进生物技术药发展。探索建设仿制药研发生产国际合作基地,支持建立仿制药研发公共平台和现代化中药研发平台。借力中国(云南)自贸区红河片区和红河综合保税区的区位、政策等优势,争取建立上海期货交易中国(云南)自贸实验区红河片区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打造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推进红河州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交易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用区块链、大数据的手段来管理中药材种植,做到中药材种植可以溯源,可以提升种植品质,确保药材绿色化、高端化,促进我州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接入省级信息化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药材药品、医疗器械及健康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产销无缝衔接和实时在线对接。依托省级信息平台,连接全国监测服务网络,动态跟踪市场走势,发挥市场预测预警功能。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引进一批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团队入州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红河学院设置生物医药专业,围绕特色中药、民族药研发,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本州中药材资源保护、种植、鉴定方面的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中药材及品质饮片加工人才,为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九、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关键在人”的理念,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把人才链建在科研创新链、产业链上,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一)建设需求引领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化人才计划管理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创新活动全过程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各类科技人才梯次配备、合理分布。围绕我州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需求,培养造就一批科技人才、科技*、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科技型企业家、工程实验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服务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于“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一人一策”等灵活的引才政策。
(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为重点,建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鼓励在读外籍留学生兼职创业,探索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人才驿站。建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资源储备、供需情况和流动趋势分析研判。进一步落实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创新创业政策,鼓励通过设立“科技创业岗”和“企业创新岗”,加快科技人员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双向流动。创新科技人才服务机制,在创新创业、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对科技人才实施精准服务。
专栏9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重点
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围绕我州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方向,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发挥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打造我州产业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新高地。到2025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以上,高端外国专家1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团队A类团队2个以上、b类团队5个以上。
产业创新人才。以支撑我州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目标,选拔培养一批对红河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创新人才。到2025年,新选拔认定产业创新人才20名以上。
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立足我州科技长远发展,培养一批创新意识强、学术和技术业绩突出、具有骨干核心作用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到2025年,新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40名以上。
十、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大工程
聚焦未来五年红河科技创新重点,把规划任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立足红河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举全州之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汇聚资源、深化改革,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创新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到2025年,基本建成创新型红河,为红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实施引领性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实施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强链补链工作,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不断完善技术创新链条,提升创新链科技供给。要实施企业创新能力跃升工作,支持企业开展持续研发或联合研发,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三级培育体系,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更加活跃、更加有效的科技工作新格局。
(二)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工程
围绕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进行系统布局、统筹部署,出台《红河州研发经费投入奖补办法》,持续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进一步创新举措,激发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加大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加大考核力度,把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州对县(市)综保考核的基础性分值指标。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各县(市)党委、政府每年年底前,要向州委、州政府报告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建立研发经费投入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R&D投入年均增长16.7%,达到48.4亿元。
(三)实施“1+4+1”重大创新平台工程
围绕优势产业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着力构建红河州“1+4+1”(1个高能级平台、4个功能型平台、1个服务型平台)重大创新平台体系,赋能红河州高质量发展。要高标准创建云南红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坚持以工业化思路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入国内外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开展试验示范、高价值科研成果进行转移转化,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带动传统农业向创意农业、健康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要高起点建设产业功能型创新平台,支持三方共建浙江大学云南(红河)研究院,筹建江南大学云南绿色食品研究院红河分院,共建滇南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研究院,组建云南省锡基新材料创新中心。要高水平打造“科技入红”高端服务平台,策划举办战略科技人才对话活动,为红河创新驱动谋发展、出思路、献举措;策划举办中国(红河)南向科技合作高峰论坛,围绕科技园区合作、科技成果输出、创新创业等主题,深度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加快拓展与南向国家及地区的合作窗口和渠道。
专栏10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重点
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创新举措,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R&D投入年均增长16.7%以上,达到48.4亿元。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入库科技企业精准培育机制,运用奖补、税收优惠和项目支持等方式,加大“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健全“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三级培育体系;推荐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省“金种子”备选企业培育。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服务)收入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户。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