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甘肃省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是我们第一个目的地。这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被誉为“瀚海明珠”。时值七月,水库正是旱期,但放眼望去,周边一片绿意,远处有村庄和葵花田,不见黄沙。
红崖山水库。
水库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壮观,而今的民勤,似乎也没有我们想象中被两大沙漠夹击的窘迫。车子驶入县城,街道整洁,店铺林立。我们能在这里买到蜜雪冰城,滴滴司机会在三分钟内接单,酒店设施齐全,我们甚至吃到了进入甘肃省以来最好的一顿自助早餐。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是两大沙漠——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之间夹缝生存的一条狭长绿洲。与沙漠为邻曾经让民勤吃尽了苦头,县志记载,1990年,这里的农村居民年收入只有人均451元。
直到2018年10月,这个历史、地理与人口都不具备任何优势的西北小县城才正式进入脱贫名单,这也是国家设定贫困县以来,甘肃省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
长篇纪实著作《天下民勤》一书中曾用“粮棉繁盛,驼羊成群”来记述十九世纪之前的民勤。那时,石羊河流量充沛,孕育着方圆百里的土地,湖上水鸟翔集,湖底土色乌青,不少江浙移民前来湖边开垦沃土,水草丰美,粮草丰茂。
但在一段时间的无序开采之后,民勤进入了危机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石羊河上游猛增的人口不断截水分流,绿洲不断缩小,“风沙毫无顾忌地以每年15米至20米的速度蚕食着绿洲腹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人畜饮水困难等环境难题随之而来,曾经的“瀚海明珠”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沙尘。
昔日的“塞外江南”变了。《天下民勤》记录着一句“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写尽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风沙萧索,水源枯竭,不断有民勤人迁离这里寻找生活的希望,而过去吸引无数人前来开垦的民勤则再盼不来新人,也无法挽回离开故乡的民勤人。
如果说历史与人为因素是民勤贫困程度加深的重要因素,那么沙漠、水资源匮乏及其他恶劣的环境条件则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基础要素。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民勤气候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这与民勤的贫困息息相关。典型的生态型贫困下,民勤县贫困的发生和贫困程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的状况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部民勤史,半部治沙志”,这样的出身条件,注定了民勤在脱贫道路上得走一条漫漫治沙路。
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境内风沙线超过400公里,年降水量只有125毫米,荒漠化与沙化面积超九成,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生态贫困导致了地区贫困,由于资源的极度匮乏,地区贫困反过来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二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成为制约民勤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勤成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的一个缩影。各级政府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科学治理、节水增效、创新模式在防沙治沙中大放光彩,茴香、果蔬和苏武沙羊“3+1”主导产业在助力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让民勤人的钱包鼓了起来。沙漠特色的旅游业在这里遍地开花,旅游节、沙漠雕塑艺术节、沙漠音乐节等一系列活动让“沙漠明珠”再一次成为民勤的招牌。
“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在民勤,这句标语随处可见,这是民勤人民不断为之奋斗的“绿色梦”。
我们在随后的几天里认识了许多可爱的民勤人,如返乡创业的青年小仲,“蚂蚁森林”种林人和浇水工,推广民勤蜜瓜的网络主播……他们都在一句共同的理念下生活与劳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民勤,取“俗朴风醇,人民勤劳”而得名。人民似乎对这里的每一处都寄予了美好生活的期待。这里,还有苏武镇与苏武山,传说这里曾经有着苏武牧羊的足迹,那个留居匈奴十九年,持汉朝符节在寒冬风沙中伫立的苏武,以其坚忍不拔、不辱使命的精神感化了敌人,成为了民族英雄。在这里,还有名副其实的收成乡,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蜜瓜成交市场;还有昌宁镇、重兴镇……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流淌在血液中的勤劳基因,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民勤人脱贫致富向乡村振兴迈进以及生态建设路上最珍贵的财富。脱贫摘帽后的民勤县,将继续苦干实干,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届时,温室大棚花艳果红,千万梭梭迎风飒飒,民勤人将在驼铃声中向前走去,续写亘古传奇。
(文图均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提供,发布时有删减)
文章来源于:http://daxue.ljyz.com.cn 大学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