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社区的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有限,城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和全市城市党建动员部署会议精神,东辽县集中开展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推进集中攻坚行动,以创新的思维、融合的理念、攻坚的力度,构建区域化城市“大党建”工作格局,着力破解城市基层党建的新课题新挑战。白泉镇新城社区党总支牢固树立城市党建“一盘棋”思想,探索出“坚持一核统筹、用好两个平台、整合三类要素、搭建四条服务线、建立五项机制”的社区“12345”党建工作体系,有效破解了城市治理工作短板、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居民群众对社区的便民服务认可度下滑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二、做法与经过
1.突出社区党组织核心,凝聚社区服务力量。突出社区党组织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变社区党建工作“单打独斗”为区域化“联合作战”。实行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开展“九联四进”活动(组织联建、工作联动、队伍联抓、活动联搞、阵地联用和驻区单位联系社区党组织、联系驻区企业、联系社区困难党员、联系社区困难群众以及推动职能、人员、资源、服务进社区),建立党建和服务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四项清单”制度,统筹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构建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一核多极”、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格局。通过联建共建活动,新城社区吸纳驻区共建企事业单位44家,争取派驻社区工作队8个,每年召开联席会议10余次,组织开展活动800余次。
2.健全完善两个平台建设,构建社区服务体系。为使社区居民享受到贴心服务,新城社区着力打造了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和志愿服务中心平台。打造惠民利民党群服务中心平台,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政务咨询、政务办理、民情调解、信息采集、政策宣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以“高效便民”为目标,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服务网络,先后为1340户社区居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14户困难家庭申请了廉租住房,为500多名社区群众办理了医疗保险业务。通过为社区百姓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便民服务,充分发挥中心职能,打造群众满意的幸福社区。搭建爱心助民志愿服务中心平台,新城社区以“爱心港”党建品牌打造为支撑点,广纳贤才,聚集社区资源,组建文艺演出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残疾人志愿服务队、妇女儿童志愿服务队、卫生监督志愿者、治安巡查志愿者六大类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团队组建以来,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3次,涉及爱心捐助、环境卫生、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
3.整合三方要素资源,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全面协调驻区单位,整合阵地、教育、人员三类要素,积极整合学习教育、文体活动场所,吸引各种培训、服务资源,激活各方力量,缩短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触角。以辖区内车喜文文化大院和秧歌协会2个社会组织为活动开展阵地,联合县书法协会等文化团体,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当中。联合县妇联开展2期月嫂婴幼儿以及养老护理知识培训班、5期草编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198名,成功带动117名妇女实现再就业。由于贡献突出,社区在2014年获得了吉林省妇女联合会“示范妇女之家”的嘉奖。
4.搭建四条便民服务线,拓宽社区服务领域。一是搭建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队伍的“红色服务线”。积极开展“社区+我们”“携手三服务”和党员“活力细胞”红色行动。活动开展过程中,社区36名党员与55户困难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拉近了社区党员和困难居民群众间的距离,大大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通过发挥“红色力量”把新城社区建成幸福“大家园”。二是搭建社区网格长—楼栋长—中心户自治服务线。开展“面对面心连心”活动,组成社区包片包户队伍,主动开展入户走访和上门服务,面对面听取居民意见建议。活动开展过程中,23名网格员、47名楼栋长、82个中心户组建社区包片包户队伍,做好社情动态初判、弱势群体帮困等工作。在统一印发的《社区服务群众工作日志》上撰写《社情日记》,切实做好民情民意收集、社情动态初判、居民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弱势群体帮困等工作。三是搭建社区—驻区单位共建服务线。推行“1+N”社区服务模式,设立“民情回音壁”,实行“一汇一报一跟一反馈”的工作机制,及时汇总社区居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后上报给相关部门跟进解决,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社区群众,每年为群众解决困难800余个。四是搭建社区志愿服务站—各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线。以社区志愿服务站为龙头、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服务单位,以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主体形成志愿服务结构体系。根据志愿者擅长领域,开展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社区建有志愿服务站1个、成立服务队6个、招募志愿者57人,每年开展服务100余次,受惠居民可达5200余人。
5.建立五项服务机制,实现社区服务常态长效。一是民情收集机制。实行“一日两巡五访五问”工作机制,“两巡”就是早巡和晚巡,社工做到包片区域必巡,社区负责人做到主干道和人群集聚区必巡;“五访”就是新迁入家庭必访、重大变故家庭必访、上访群众家庭必访、新近失业居民必访、生病住院居民必访;“五问”就是困难居民必问生活情况、独居老人必问身体情况、失业人员必问再就业情况、退休人员必问适应情况、矫正人员必问思想情况。工作人员定期入户走访,撰写《社情日记》,对存在新迁入、独居老人、重大变故等208个特殊家庭及残疾人员、矫正人员、贫困人员等365名困难居民做详细登记,制定针对性帮助对策。二是民情分析机制。建立日碰头、周研判、月会商、季恳谈、动态听证工作机制,每月召开社区工作者巡访问题碰头会,每周召开典型案例分析会,每月召开“两委”联席会,每季度召开党建共建恳谈会,社区重大事项实施前召开民主听证会,社区每年可征求治理意见2000余条,切实提高了居民参与度。三是民情处置机制。采取限时办结、归口办理、多方协调3种形式,对可马上办结的事项由包片社工限时办结,对需跟进办理的事项通过个人领办、单位承办、组团协办等方式进行处置,对需协调解决的民事纠纷通过社区事务协调会研究解决,根据社区居民诉求处理的复杂程度对症下药,大大提升了社区便民服务效能。四是民情反馈机制。经“两委”联席会通过的事项,通过居务公开栏实时公示;经民主听证会通过的决议事项,通过居务公开栏、社区通报会等形式全程公开。同时指定“社区事务发言人”及时回应居民关切,每季度召开社区工作评议会通报结果,召开“两委”联席会公示通过事项,每年通过社区公示栏公示的事项可达到120余条。五是民情评议机制。每季度末召开社区工作评议会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年底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社区整体工作和社工表现进行测评,每年评出3名优秀社工,测评结果与社工评优评先挂钩,作为社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成效与反响
1.健全社区治理体制,完善了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建立社区“12345”党建工作体系,健全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推动居民对社区重要事项进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切实用制度明晰了组织体系层级、保障了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治理更加顺畅有效,使社区党总支统筹抓总的能力大大增强,全面提升了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2.引入区域党建合力,减轻了社区治理负担。社区利用体系优势,打出“高效便民牌”。沟通各驻区单位厘清权责,自下而上,精简办事流程,列出社区服务清单52项,明确办结时限,减少不必要证明材料10余类,避免群众多跑冤枉路,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社区党建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提升,大大突破了社区人力、财力、物力有限的桎梏。
3.提升便民服务效能,增强了社区居民归属感。社区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的“社区+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兴领域”的联动格局,突破以往“人情式”“援助式”传统共建方式,同驻区单位签订了“联建共建”协议书40余份,联系进社区重点党务骨干160名,形成深度融合互通的党建网络。变“原地待命”为“主动出击”,建立社区巡回服务队3个,主动拉近和社区居民的距离,解决社区实际问题达500余个,得到便利的社区居民无不拍手称快,纷纷为社区的便民高效点赞。
四、经验与启示
启示之一:强化党建引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统领,建强组织堡垒,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沟通顺畅的制度,更好的完成社区党组织便民服务的职能。将党建引领融入服务群众之中,积极适应群众多层次、多样性需求,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精准高效服务,为基层治理增添正能量。
启示之二:强化资源整合,必须汇集资源力量。树立“一盘棋”思想,善于因地制宜。破解社区党建“单打独斗”难题,最重要的就是同驻区机关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加强联系,形成以党组织联动为“纲”、党员队伍联动为“目”的一脉相“联”党建体系。在充分掌握社区社情的基础上,以党建资源要素集聚来破解城市基层党建治理难题,形成条块共融、左右互动、组织共建、党员共管、工作联抓、资源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
启示之三:强化作用发挥,必须抓好书记队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发挥党组织书记带头作用。一个社区便民服务作用的发挥明显不明显,关键就看社区党组织书记是否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否主动谋划解决办法。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善于学习,汲取社区创新治理的新方法,调动社区班子队伍积极性,协调驻区单位引入帮扶服务,联系社区居民改变服务理念,以“日拱一卒”的工作干劲帮群众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
启示之四:强化问题导向,必须融入时代元素。丰富活动载体,紧跟时代潮流。把推动解决城市基层党建短板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注重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谋划党建工作,做好经验和做法的总结,不断以党建理念的创新推动工作创新,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代接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通过详细摸排,形成电子数据库,建立社区民生信息“大数据”,实现区域资源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五、探讨与评论
东辽县新城社区“12345”党建工作体系是破解城市治理短板、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居民群众对社区便民服务认可度下滑等问题的有益探索。该做法突出了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整合了自身平台资源、驻区单位资源等多方资源要素,有效凝聚起了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高效服务的力量,化解了社区人、财、物不充分的压力,增添了基层治理正能量,为推动形成城市党建“一盘棋”提供了借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这种体系化、品牌化、项目化运作的意识和手段,真正织密了服务网,创建了品牌化服务项目,构建了一整套的服务机制,真正实现以党建要素的集聚来破解城市基层党建治理难题,值得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