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安“舅舅”,最亲的亲人支教小凉山
9月1日,低风险地区常态化开学第一天。
彝族新生卢磊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石保禄开启了新一学年的教学。
卢磊和石保禄都毕业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中学。卢磊是今年以丽江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石保禄是宁蒗第一位博士。他们说:“感谢坚持支教的海安‘舅舅’,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跨越千里的东西牵手
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部,俗称“小凉山”。宁蒗12个民族素有尊师重教传统。但由于历史和人才等原因,上世纪80年代,教育成果与群众期望有较大差距。
当时,在基础教育领域,“全国看江苏,江苏看南通”的说法流传较广。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慕名来通,向海安县(今海安市)提出,在宁蒗建设一所中学,引进海安教师,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海安给予大力支持,两地签署教育合作协定书,决定创办宁海中学,开启“引进建制群体,保持集中优势,发挥整体效应”的“宁海模式”。
1988年8月,首批35名支教教师抵达宁蒗时,学校还只是稻田中的一幢未完工教学楼、两排简易木板房和正在施工的教工宿舍。高原反应、泥石流、缺乏饮用水……
艰苦的条件没有令海安老师们退缩,当地孩子的学习状况却令他们震惊。在开学摸底考试中,初二、初三4个班语文人均46分,数学22分,英语28分。初一新生的数学基础还达不到海安四年级小学生的水平,不少人连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
支教领队兼校长梅德润从管理入手,制定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推行年级组长管理制、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骨干教师把关制。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带头执行。
为了迅速融入课堂,海安老师集中学习观摩宁蒗当地名师的课,结合自己的教法,摸索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式。英语情感启发式教学、语文四步教学法、数学分层教学法、化学速战速决法……老师们各显神通,高招迭出,宁海中学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丰收的时刻来得很突然。1989年中考,两个毕业班88名学生中,22人考取昆明、丽江等地中专,26人考进县内外重点高中。人均考分、升学率在宁蒗各校名列前茅。语文、数学、政治学科最高分全在宁海中学。全县沸腾了,政府给每位老师送来大红花,乡亲们带着煮好的鸡汤,手捧“苏理玛”酒,来到教师宿舍。很多毕业生激动得哭肿了眼睛。
播种希望的海安“舅舅”
宁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联鸿是首批海安支教老师的学生。他深情地回忆说:“是一批批海安老师走进大山,给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当地同胞将海安老师称为舅舅。阿苏大岭在全县大会上说:“海安老师是我们宁蒗12个民族的亲人,是我们孩子的舅舅,是我们各族人民的舅舅!”
在当地,“舅舅”这个称谓了不得。按照少数民族“舅掌礼仪母掌财”的传统,舅舅帮助姐妹抚养儿女,承担家庭中的重活累活,是最亲的亲人,“受到姐妹之儿女的敬畏和尊重”。
海安“舅舅”,既是情感的升华,也是文化的融合。
1990年,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亲自探访了宁海中学,他盛赞这一教育扶贫的创举,动情地对海安老师说:“云南的教育史册上要写上你们的名字,小凉山各族人民不会忘记汉族老师的功劳!”
青蓝工程的裂变效应
1993年8月,第二轮61名海安支教老师来到宁蒗。除了扩大宁海中学的办学成果,他们还接管了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的教学工作。此后连续8年,宁蒗民族中学雄踞丽江高考升学率榜单第一。
支教的海安老师总会离开,留下一批不走的“海安老师”才是长久之计。带着这个念头,海安老师提交了开展“青蓝工程”的方案。此后,海安老师与本地老师对口结成帮扶小组,指导他们写教案、备课,提升业务水平。如今,“青蓝工程”已培养出350多位优秀的本地教师,他们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2020年高考,第十轮“海安班”再创佳绩,全班44人参加考试,1人成绩超过700分,29人超过600分,全班平均分达616.6分,一本上线率达98%。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32年来,海安老师为宁蒗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为建设小凉山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在,宁蒗县的7000多名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里,近一半是海安老师的学生。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海安老师扎根大山、献身事业的事迹引发“裂变效应”,催生了宁蒗教育乃至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改革,沉睡千年的泸沽湖激起了阵阵涟漪。当地各行各业喊出了“向海安老师学习,为家乡宁蒗奉献”的口号。他们有的推进改革,改变落后面貌;有的开展竞争,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当地教师组成突击队,立誓带好毕业班,赶超海安班……教育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宁蒗全县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696万元到2019年的3.1亿元,增长了45倍;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长了98倍。
手挽着手,肩并着肩。32年来,宁蒗人民与海安老师共同奋斗。教育发展蓄积和激发出的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已经成为宁蒗经济社会前进的加速器,宁蒗各族人民正大步流星,奔跑在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上。(沈樑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