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屏边苗族自治县 > 正文

云南屏边县:绿色产业托起百姓脱贫小康梦

2023/8/2 23:18:55 点击:

已是金秋的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满目绿水青山,令人流连忘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成为美丽苗乡的一派丰收景象。只不过,“稻菽”不仅是稻谷和黄豆,更多的是以木本水果荔枝、枇杷、猕猴桃为主的“十百千”种植业;“英雄”不仅是农民朋友,还有一群以杨国安、陈德富、龙朝锦等为代表的带头人和逐梦人;“丰收”不仅是群众的增收致富,还有屏边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摘帽,并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1月2日,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屏边县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将退出贫困县序列。屏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满怀深情地说,我们打造的“十百千”产业已经拓展到更为系统的绿色产业工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村村有林木、户户有果树,成为“美丽苗乡·森林屏边”的靓丽名片,更是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长远大计。在屏边县这个美丽苗乡,有一群新时代的逐梦人,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章,让梦想在群众增收致富中飞翔,闯出一条绿色产业扶贫的新路。

将荔枝打造成千年产业助农持续稳定增收

屏边县是荔枝的发源地之一,在玉屏镇龙古村、卡口村等地,上百年树龄的荔枝古树随处可见。1995年,当地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尝试引进了一些外地品种种植,但荔枝嫁接非常难,成活率低,6到7年的树,往往只开花、不结果。一些“专家”来调研,初步判断这里不能种荔枝。可是,就有这么一个人不信邪,他来到屏边县之后,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彻底破解了这个难题。

这个人叫杨国安。1994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1999年正式调任屏边县农科局热区办公室主任、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他在大学是学茶叶专业,但是天生爱好果树,从小喜欢琢磨嫁接。在全国知名荔枝专家李永清教授的帮助下,大学4年时间里,3年用在了荔枝种植研究上。毕业后,他把这个业余爱好正式转化为专业研究,创造性地摸索总结出双刃螺旋式环剥、树冠立体修剪、平衡施肥等科学方法。1996年,他首次到苗乡屏边,就被深深地吸引。这里的高原气候特色十分明显,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紫外线丰富、昼夜温差大、气候很适宜。他相信,在屏边,一定能种植荔枝,而且是更好的早熟品种,能够抢占市场先机。他要努力实现“中国荔枝看屏边,屏边荔枝甲天下”目标。

这件事情很快得到屏边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特别是2012年以来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因为,县委、县政府也正在坚定不移推进“十百千”工程,着力发展荔枝、枇杷、猕猴桃产业各10万亩,打造产业示范园各100个,重点发展种植大户各1000户,实现农民从绿色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领导的思路、专家的关注、群众的需求,不谋而合,成为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推动着屏边县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有了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俗称“一号村”的湾塘乡沿溪村村民,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过去,28户人家中,贫困户有16户,他们地处大山之上,贫瘠的山地里种的玉米勉强只够一家人的口粮。决战脱贫攻坚后,整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急需产业扶持。在政府和专家的推动下,统一苗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并提供5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帮助沿溪村发展荔枝产业。2014年开始,杨国安每年都到沿溪村组织培训。他们先从400亩示范基地种起,短短几年间,28户群众种植荔枝1000余亩,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致富带头人杨光云介绍,村子里以前连摩托车都买不起,现在有10多户村民拥有了小汽车。目前,全县荔枝产业已经有6.7万亩,年产值1.2亿元,覆盖全县3000多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00多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017年,杨国安参加了在广西北流市举办的全国荔枝擂台赛,并以93.5分的成绩获得金奖,让屏边荔枝享誉全国。2018年,他拿到推广研究员职称,相当于正教授。但是,在他的心目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因为,荔枝是一个常绿、长寿果树,可以成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他要在全县再扩种3万亩荔枝,并把屏边的荔枝打造为千年产业,让老树也能挂新果,让消费者在中秋、春节乃至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荔枝,让乡亲们也拥有一笔稳定的经济收入。有了这个想法,他马上就付诸行动,年近半百的他把这个梦想更多地寄托在他的儿子杨晓靖身上。2018年,杨国安把儿子送到华南农业大学,专门学习园艺专业。同时,为了让他的专业更好地传承下去,在白河镇帮助他的儿子建设了一片70亩的荔枝基地。他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全国最早熟的荔枝基地,每年12月下旬开花,次年3月下旬就能够全部卖掉鲜果。这个基地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建成一个科学实验基地,邀请“百名博士、5位院士”参与,每人认领一棵荔枝树,共同打造苗乡屏边的荔枝文化。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就可以让荔枝作为千年产业、特色文化传承下去,成为苗乡人民的“摇钱树”“聚宝盆”。

打造云南省猕猴桃母本园科技兴农谱写华章

到现在,屏边县还流传着陈永兴“7分地”的故事。陈永兴,玉屏镇王家村委会簸果马拆小组村民,是屏边县最早种植猕猴桃的村民。陈永兴的儿子陈志海跟我们了他父亲当年的“7分地”故事:2007年,玉屏镇引进红心猕猴桃,号召大家种,陈永兴就尝试性地种了7分地。但是,家人都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其母亲,天天吵嚷着要拔掉。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就挂了果,纯收入1000元。特别是到了第3年的丰产期,收入4000多元。父亲感觉效益好,接着扩种到3亩地。到了第4年,就卖到近4万元,家里第一次有了积蓄。第8年后,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益。

猕猴桃对屏边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水果品种。在屏边县源盘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德富看来,尽管只有7分地,但是从农业“三部曲”——实验、示范、推广来看,陈永兴完成了第一个阶段,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陈德富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信念,接过了猕猴桃示范和推广的接力棒。陈德富,2003年开始搞农业,积累了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2014年8月到屏边县创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猕猴桃已成为玉屏镇的主打产业,种植户扩展到500多户,面积超过1.7万亩。全县的种植面积扩展到6.3万亩。屏边县立体型的小气候特点,要求必须推行多品种的种植模式。这个问题急迫地摆在科技工作者的面前。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2016年6月,根据工作需要,屏边县及时成立猕猴桃种植协会,陈德富担任了协会会长,为他探索实践、推广技术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现在有会员40多家,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信息沟通、技术培训、外出考察,培养了一批种植骨干和能手。2016年底,全国猕猴桃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钟彩虹教授也欣然来到屏边,建立工作站,签订了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协会提供技术支撑、品种授权。2020年7月,通过省委组织部牵线搭桥,全国5位专家到屏边会商,为猕猴桃种植把脉问诊,并建立工作站。现在,屏边县猕猴桃已发展到52个品种,到年底将超过60个,包括东红、金艳、翠玉、金红50、瑞玉等。陈德富的梦想,是将屏边县打造为云南省猕猴桃的母本园,让云南的猕猴桃品种在美丽苗乡都能找得到。特别是冬红、红阳这两个品种,属于猕猴桃红心系列,品质最优秀。在专家的指导下,2017—2019年,公司参加中国国际农业产业博览会、云南省14—16届农产品博览会,全部都获得金奖。2017年,公司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根据屏边特有的气候优势,2018年底,陈德富还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猕猴桃种植大棚技术。陈德富的源盘果业有限公司,在屏边县建有2个基地,总规模达800亩。尽管总投资超过2000多万元,但是他很有信心,因为公司的品种上市早、品质优,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也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现在屏边县白河镇、白云乡、新华乡、新现镇都有群众来这里务工。他为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土地流转收入一年租金700多元/亩,劳务用工一亩地一年支付工资2000元。用工量最多的时候超过30人,特别是长期务工的5对夫妻工,每户年收入超过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牛林芬,48岁了,以前也很少出门打工。通过公司带动,现在一家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谈到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陈德富说已经开始运用金字塔管理理念,实行承包责任制。一对夫妻工承包25亩左右,每年4.8万—5万元的保底工资,超过预定产量的再分红2元/公斤,群众出工出力,公司出农资、肥料、工具,同时给予技术指导。这样,在公司务工2年,就可以成为技术工。贫困户廖帮荣激动地说:“我们原来是用人力赚钱,现在已经开始用技术赚钱;原来是单纯的务工,现在成为公司的主人;而且,自己支配时间的余地大,可以照顾家庭,比到外面打工好多了。”贫困户杨进芬,48岁,以前只会种点苞谷。2015年开始一直在公司务工,由于勤学肯钻,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现在公司把一部分地的管理工作交给她,由她去安排工作并记工,2017年已经建起了新房子。

打造红河州中药生物谷绘就群众幸福底色

每次到屏边县和平镇白鸽村,都会看见龙朝锦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他是红河州草木生物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还是白鸽村党总支书记,身上的责任重、压力大。公司是2016年成立的,村党总支书记是2019年6月上任。也就是说,先是致富带头人,然后再被推选为村党组织的负责人。通过努力,2020年10月,他与杨国安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奖。

成立红河州草木生物有限公司,开始也不容易。白鸽村所在的和平镇,平均海拔1500米,山好水好环境好,生态优势明显,适合中药生物种植。在他们公司种植重楼之前,有3家人试种了10亩地,不成规模。公司先种了300亩重楼,后来流转土地1500多亩,种上白芨和黄精。土地流转时,包括村委会的个别干部,说土地不能这样流转,担心流转后变成公司的土地,老百姓对此也有一定的危机感。龙朝锦通过小组长和当地有威望的老人,帮助群众做思想工作,逐步增强大家发展中药生物产业的信心。同时,组织群众在公司务工,及时发放工资。就这样,逐步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2019年底,公司用大块茎苗种植的第一批重楼收获上市,亩收益达18万元。现在,群众在公司天天有工作,高峰期用工超过100人,覆盖全村541户农户中的200户、2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50%,长期合作的多达50户。公司管理人员罗发祥介绍说,他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9月就开始在公司工作,现在每月收入4000元。如果是夫妻工,每年收入4.8万元。现在,公司一年下来支付农民工工资超过200万元。

一个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更为重要。龙朝锦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先后捐资300多万元,建设活动中心、修缮基础设施、慰问困难群众,改善白鸽小学教学条件、资助21名大学生。龙朝锦刚刚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时,村委会只有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两年时间,已有4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2020年1月,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村上成立屏边聚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村里村外的产业路建设,就交给这个公司来做。包括人居环境的改造,8月份开始施工,已基本完成排污系统、道路硬化、绿化等项目。

小时候,龙朝锦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村领导,因为在当时的龙朝锦眼里,村主任就是最大的官。现在真的当上了村党总支书记,他更多的是想到如何从富民到强村,如何从“十百千”工程到中药生物产业,如何从脱贫攻坚到乡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上海交通大学金山教授工作站助力金山区优质果蔬销售
团周宁县委携手福建省电大共建学习型社会新模式
名医聚蕉城,把健康惠民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最新图文
贵州竹产业发展大会在赤水市召开
务川县开展农技人才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暑期“三下乡”:高校学子在兴文唱响“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