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08-0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340685572020-08-0716:23:09.0内蒙古宁城县“三大产业”促脱贫宁城县,三大产业,三难,设施农业,疏花疏果213007时事要闻作为全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的赤峰市宁城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落实中央、自治区和赤峰市的安排部署,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脱贫“硬核”来强力推进,走出了一条“山栽果,川种菜,丘陵地区养肉牛”的产业扶贫之路。
林果产业种好“摇钱树”
“抓住菜果牛,脱贫不用愁”,这是宁城县全县上下形成的普遍共识。宁城县总人口61.8万,其中农业人口53.5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059户45784人。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世纪之战,宁城县编制出台了扶贫产业规划,确立了“设施农业、林果种植和肉牛养殖”三大产业扶贫格局。经过多年努力,发展壮大的林果业,成为了山区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果”、“摇钱树”。
抓布局给政策化群山为“金山”
宁城县地貌特征为“五山四丘一分川”,山多人多耕地少。但这里气候温润、日照充足,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以前山区虽有栽植,但零星分散、效益低下,贫困群众增收难。为加快群众脱贫步伐,宁城县决定向群山要效益,要让往昔的荒山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一是抓布局,二是给政策。布局上,在浅山区以栽培蒙富苹果为主,在丘陵山区以栽培南果梨和新苹红苹果为主,在丘陵坡地以栽培寒红梨为主,在次生林区以栽培大榛子为主。再依据区域布局扩大规模,推动林果栽植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成坡连片规模化发展转变。为此,宁城县特别推出“三个不设上限”政策。一是发展规模不设上限。打破任务界限和乡镇界限,不限发展面积、不限经营主体。二是补贴资金不设上限。对示范园、采摘园建设,仓储保鲜、科技培训服务和品牌培育、合作组织建设等,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补贴。2016年以来,全县为从事林果产业的贫困群众累计投入补贴资金达1.6亿元。三是“考核分值不设上限”。在乡镇党政目标考核中,产业考核不设固定分值。通过全县上下的顽强拼搏,现已建成万亩以上林果乡镇5个、千亩以上林果基地38处,集中打造了驿马吐川、坤头河川、黑里河川、热水川4条林果产业带。
建机制强服务让群众“因山而富”
光有政策不够,还必须有完善的带贫机制和配套服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推动全县林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宁城县先后与中国果树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组织县乡技术人员150余人包联指导,每年举办技术培训班30期以上,受训人数达2000人次以上,实现了林果产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全覆盖。每一年每一天,在贫困户的果园里,都活跃着技术人员不知疲倦的身影。
为了让群众放心,增强信心,打造属于宁城自己的林果品牌,提升贫困群众林果收益,宁城县在初植园建设标准上,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整地、统一苗木、统一栽植、统一覆膜。在丰产园管理标准上,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施肥浇水、统一整形修剪、统一疏花疏果、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果实采收。在合作社服务标准上,实行市场信息、技术指导、果品营销统一服务,先后培育林果专业合作社2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带动果农5200户。历经5年不断努力,宁城县成功培育出了名闻遐迩的宁城富硒苹果。注册了“宁城苹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立了宁城县果树经济林协会,建设了宁城苹果博物馆,连续举办5届“宁城苹果节”,持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小城子镇八座台苹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绿色农业富硒果品示范基地”,宁城苹果被评为“中国十大富硒品牌”。
目前,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25万亩,年产果品13.5万吨,产值6.8亿元,带动果农5200户,有3681名贫困群众从事林果产业,嵌于林果“育苗、种植、冷藏、销售、深加工”产业链上,人均增收达到5500元。宁城县也因此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蒙富苹果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目前正在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林果产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持续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让林果产业这座脱贫致富的“花果山”变得更加葱茏青翠、枝繁叶茂。
设施农业筑牢“小康梦”
宁城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且多为山坡地,多数农民都靠天吃饭。为了让农民群众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早在1996年,宁城县委、县政府就作出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战略决策。二十多年来矢志不渝,奋力推进,宁城县的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区的一张亮丽的名片。目前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达48万亩,覆盖16个镇乡街、199个行政村,从业7万余户、17万人,年产蔬菜112万吨,产值44亿元,带动从业贫困群众10230人,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精准定位施策凝心聚力推进
设施农业发展之初,许多干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宁城县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外出参观考察、详细算账对比等方式,强力统一思想,广泛凝聚共识,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产业发展定力。二十多年来,宁城县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松劲、不动摇、不犹豫,持续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总量从当初的不足千亩,发展到现在的48万亩,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庭院到园区的重大转变。
针对设施农业发展资金难筹、土地难调、人才难找的“三难”问题,探索各种方式,集聚各类要素,全力予以破解。一是实行“三个不设上限”政策,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4.8亿元,协调贷款6亿元,支持设施农业发展。二通过群众自调、政府协调、新型经营主体主调的方式,采取以多换少、以次换好、土地入股等办法,有效破解了规模化发展的用地难题。三是构建县乡村三级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县里成立产业扶贫办公室,各乡镇成立产业扶贫服务站,贫困村设立产业扶贫服务点,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建立了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院士设施园艺科研工作站,组织举办多层次、多轮次、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农牧部门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包乡驻村入园开展技术服务,对贫困户进行“点对点”的技术指导。目前有9800余户贫困户从事设施农业生产。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先后投入各类资金6.2亿元,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产业园区72个,其中大城子番茄、大双庙黄瓜、一肯中圆茄、一肯中辣椒、汐子韭菜、右北平食用菌6处专业园区,规模均超1万亩,千亩日光温室园区64处,设施农业专业村58个,打造了国道508线、兴哈线、铁苍线3条产业发展示范带,形成了“一乡一业、一园一品”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创新带贫模式确保扶贫成效
一是经营主体带贫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立志果蔬、云祥蔬菜等合作组织300余家,积极发展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包装加工、市场销售等配套服务,将广大菜农紧密嵌入到产业链各环节。出台《宁城县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带贫责任主体带贫年限不少于5年,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融入脱贫攻坚。二是产业园区带贫模式。累计投资2.9亿元,流转土地10500亩,建成扶贫产业园24处,吸纳1027户2875名贫困群众入园经营,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带动267户861名贫困群众入股分红,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1330名贫困群众入园务工,人均增收6000多元,贫困群众“足不出村,获得三金”。三是集体经济带贫模式。将1.2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产业园区或经营主体发展项目,村集体资产获得收益后,为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设置公益性岗位,实现入股分红与岗位就业双增收。
同时,不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贫困群众收益。目前通过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设施蔬菜,全县已有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53个,注册宁城番茄、宁城黄瓜、宁城尖椒、宁城滑子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成功举办中国·宁城设施农业发展论坛、中国设施园艺2017年度学术年会,有效提升了宁城设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县内县外拓市场,线上线下增效益,建成产地批发市场6处;设立宁城驻京农牧业办事处,与首农集团、北京新发地市场、上海江桥市场等达成战略合作,成为京津冀、东三省、长三角等地区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先后荣获全国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设施农业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全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全民实现小康梦想的首选产业。
肉牛养殖拓展“致富经”
宁城县境内没有草场,更没有草原,相比北部兄弟旗县,发展畜牧业没有优势。但宁城有耕地154万亩,年产玉米60万吨、秸秆70万吨。借助这一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思路,拓展致富新途径,下决心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助力脱贫的“牛“路子。
集中化投入壮大发展规模
一家一户零散式养牛,形不成规模,影响肉牛养殖效益和扶贫效果。为此,宁城县整合各类资金,向标准化养殖场、规模化集聚区集中投入,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新建标准化圈舍达到8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达到1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一次性奖补资金15万元;对新建单批存栏肉牛5000头,年出栏肉牛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集聚区,在享受养殖场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补贴50万元。
优化肉牛养殖布局。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发展基础母牛,东部平川区重点发展优质母牛和架子牛,国道508沿线重点发展育肥牛,形成了“两区一带”“西繁东育”的产业发展格局。先后投资2418万元,建成肉牛养殖扶贫产业园9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78处,忙农三家和八里罕北梁2处万头肉牛养殖集聚区圈舍5万余平方米,发展规模养殖户1600余户,千头以上肉牛养殖小区15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0处。
产业化经营提高群众收益
通过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东方万旗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现在年屠宰加工肉牛已达10万头以上;建成4处千头肉牛交易市场,其中八里罕肉牛交易市场已成为京津塘、蒙冀辽地区的大型肉牛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20万头。培育肉牛生产经营合作组织30余家,发展经纪人200余人。积极推进品种改良,建成肉牛冷配站点120处,年冷配母牛15万头以上,肉牛良改率达到95%以上。
推进规范化经营管理,实行圈舍标准、疫病防控、检验检疫、技术培训“四统一”,除此之外,协调银行为贫困群众提供小额信贷扶贫资金1.24亿元,肉牛养殖户可享受5万元贴息贷款,大大调动了贫困户从事肉牛养殖的积极性。目前,全县肉牛存栏已达43万头,其中,存栏10万头以上乡镇2个,从业农户达到2万户,人均增收2.1万元。17186名贫困群众从事肉牛养殖,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塞外宁城矢志守望的艰巨使命。通过产业扶贫,全县15778户44210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下降到目前的0.04%,并于2019年4月,通过自治区验收,正式退出国贫县序列。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时处后疫情时代的2020,注定不平凡。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读秒”时刻,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勤劳智慧的宁城人,将初心如磐,不负使命,奋力书写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篇章。
[责编:孔繁鑫]阅读剩余全文()相关阅读您此时的心情新闻表情排行日/周开心0难过0点赞0飘过0视觉焦点
雄商高铁黄河特大桥主桥钢梁架设
北京:雨中门头沟现场直击
最热文章关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