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 正文

贵州沿河:遍地劲吹最炫“民族风”

2023/8/17 6:10:56 点击:

沿河,一座生态宜居城市,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15个民族在这里相邻而居、团结奋斗。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贵州唯一单一土家族自治县。

近年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强化领导,统筹推进,全面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续写了沿河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牢记嘱托、踔厉笃行。2021年沿河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启动会议召开后,全县上下迅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推动共同繁荣民族之花遍地开

如今,走进沿河,各行各业“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放。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中,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各行各业,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沿河经开区沿丰贝制衣厂,缝制机哒哒的声音响彻车间,一件件土家服饰正通过工人的巧手缝制而成,精美的花边,保持着本民族的浓厚特色。

沿丰贝制衣厂主要生产民族服装、校服、运动服和冲锋衣,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各民族的服饰,专门安排了场地做民族服装展览馆,沿丰贝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志溪的妻子16岁就开始做服装设计,民族服装展览馆里展出的服装都是由她设计的,在保留土家服饰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在县民宗局的推荐下,去中南大学学习了一个月,回来后把土家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上,对沿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沿河民宗局的干部经常到沿丰贝制衣厂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推动公司加入民贸企业,还把从民间乡村收集到好的土家原生态服饰带到厂里作设计参考。

加快产业发展各族群众富起来

浓厚的乡愁记忆,浓郁的人间烟火,浓烈的岁月醇香,这就是沿河自治县新景镇白果村,这里生活着土家、苗、汉等民族。

走进白果村,青瓦木房、红墙白窗的民居依山而建,寨后牯牛山作背,寨中石径通幽、庭院廊亭怡然映衬,寨前古树参天、虬枝苍劲交相辉映,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乡愁。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近年来,新景镇加强白果村古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让白果村兼具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与社会价值,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白果村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与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对接,带动当地古茶、土家腊肉、土家小锅酒等特色产品生产销售,推动民宿发展,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据了解,该镇争取资金近千万元,用于白果村古建筑的修缮、保护、石板人行步道和消防等项目。立足该村生态条件融入土家民族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科学开发及提质增效,将该村打造成沿河“土家生态博物馆”,推动传统村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白果村的变化,是沿河自治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沿河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与激发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形成以白果村、熊家沟村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为代表的示范典型,突出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建成投产茶园18万亩,生态果蔬49万亩,特色林业50万亩,生态畜牧80万头(只),生态家畜350万羽,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申报民贸民品企业98家,新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500家,有效带动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共建共享共乐团结进步同发展

截至目前,沿河自治县23个乡镇(街道)共有460户2282名群众搬迁到联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大家人生地不熟,致使搬迁群众出现红白喜事承办难、部分搬迁户“两头跑”等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县民宗局大力支持,解决帮扶资金18万元,统筹利用安置点闲置资源,修建600多平方米的办事场所,由安置点业主委员会管理。

办事会场有32套桌椅,炉灶、锅碗瓢盆等一应俱全,婚丧嫁娶的操办都按章执行,采取有偿使用,每一场只收取200元费用,用于支付水电费。

自从有了专门的婚丧嫁娶操办场所,解决了移民的急难愁盼,群众纷纷对社区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婚丧嫁娶操办场所的建设,不仅彰显了各级各部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决心,促进联桥社区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绽放民族团结之花,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建立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857户51089人就业、就学、就医、养老及公共服务等后续保障体系,实现了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同时也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深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添自信

“大月亮小月亮,照着小村庄,哥哥呀早起来做木匠,嫂嫂呀起来打鞋底哟……”。早上9点时分,走进沿河民族小学,操场上热闹非凡,土家摆手舞、健身操、金钱杆,全校师生热情洋溢的做着活动。

在沿河民族小学,一面面文化墙上,贴满了民族文化宣传画,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设施,生动的民族团结校本课程,丰富有趣的民族文化兴趣班,营造了多元多彩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深深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沿河“土家山歌”“花灯戏”“土家摆手舞”“莲花十八响”都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了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沿河民族小学将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载体,通过音乐、体育、舞蹈、绘画、故事等形式融入学校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有序推进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从小接受土家族文化、红色文化的熏陶,抢救、保护和传承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基本体系。

除此之外,县民宗局深挖特色树典型,提升创建工作厚度。实施“创建+文化”工程,保护传承土家文化、乌江文化,出版了《沿河老话》等书籍,土家山歌、摆手舞、傩戏、花灯、打溜子等文化提质升级加快推进,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实施“创建+旅游”行动,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走进景区景点,以“李花节”“丰收节”“美食节”等活动为载体,促进旅游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高度融合,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内涵。

如今,沿河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念正深深融入沿河各族儿女的血液和灵魂。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黟县:人才“扎堆”建乡村
广州市中心城区观鸟导览》发布
长江大学沙市附属中学9月正式开学
最新图文
广州市中心城区观鸟导览》发布
长江大学沙市附属中学9月正式开学
33年发展积淀县级电大一面旗帜蒙城电大更名蒙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