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这是赴西藏拉萨中学进行支教的徐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徐刚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虽然很聪明活泼,但是学习基础还是比同龄的内地学生差上不少。“一开始肯定是会失望,强调过几次的知识点学生们都不记得,不仅对学生有点生气,对自己还很失望。”但是,徐刚并没有气馁,反而想尽办法与学生们多“泡”在一起,随着师生感情的逐渐深厚,徐刚和学生之间取得了“将心比心”的信任。“我会格外注意调动班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告诉他们要在各方面事事作出表率,多谈心,学生有困难第一时间发现,慢慢地,我发现他们听课认真起来,一个个眼睛里也有了光。”尽管由于疫情原因,徐刚的班上停课了许久,但是相应的内容并没有削减,“不能讲的太快,否则学生吃不透,又不能讲慢了,不然教研任务跟不上,只能自己更好地理解讲授内容,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最精华的部分传授到,然后再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们多讲讲发散的内容。”徐刚说道。
徐刚在给拉萨中学学生讲历史课
疫情期间,每一位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他们为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等边疆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一节课,每一次陪伴,都书写着特殊时期北大“90后”青年的真挚情感。“尽管支教的地方环境艰苦,气候也相对比较恶劣,但是山高路远阻不断孩子们远眺的视线,我们牵着他们向外跑,他们也牵着我们回归内心最深处的感动。”徐刚告诉记者。
22年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350多名志愿者分赴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宁夏、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开展支教扶贫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力量。“疫情期间,总书记给北大援鄂国家医疗队的‘90后’青年党员回信,鼓励青年人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这封回信让我们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深受鼓舞,年年岁岁的接力中,如今‘90后’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我们会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让我们的青春与边疆学子的青春共同绽放!”何婧涵说。
脱贫攻坚的战役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北京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勇于承担扶贫的艰巨使命,举全校之力在智力、教育、医疗、文化、产业、项目、社会、党建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帮扶的实践,摸索出了校地携手脱贫攻坚的“北大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北京大学将遵照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帮扶工作不放松,完善脱贫攻坚任务的体制机制,更加精准地推动校地帮扶工作有效开展。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
文字:韩芳
责编:燕元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