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一楼报告厅里喜气洋洋,青春洋溢,一场充满信任与期待的“区长接你来上岗”招聘宣讲活动正在这里举行。校党委书记童宏葵出席并致欢迎辞。迎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汪世平求才若渴,率领区委组织部、经信局、人社局、商务局、科技局的主要领导,迎江经开区和在迎的6家重点企业负责人来到活动现场;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毕业班辅导员、招生就业处全体人员以及2024届毕业生代表300多人,心神向往,充满期待。迎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健,市教体局四级调研员吴宗亚参加活动,校党委委员、统战部长李五一主持。
致辞中,童宏葵说,去年6月28日,汪世平率队在我校开展了“区长接你来上岗”活动,当时人气指数爆棚,在同学们当中吸粉无数。今天,区长不仅又来了,而且比去年提前了1个月;不仅自己来了,还带来了阵容强大、规格很高的团队,可见其真情实意。
就本次活动,童宏葵用了“五个够”进行了概括。一是活动品牌“够响的”。这个活动的主题原本是“区长喊你来上岗”,区长把“喊”改为“接”,一字之改,体现了“四高”:政治站位高,是尊重技能型人才、重视职业教育的诚意体现;文字水平高,“接你”二字把区长内心对人才的渴望、尊重和诚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人才地位高,目前我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70%,超过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办学质量高,说明我校毕业生素质高,干得好,企业抢着要,区长很满意。去年的此项活动还受到《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二是学校工作“够拼的”。我校始终秉持市属高校这一基本属性,最大限度地为本地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追着企业跑、教师围着学生转、工作对着指标干、服务随着政策调”,本地就业率实现了逐年提高。三是学校实力“够强的”。今年以来,学校又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验收;斩获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就业实习基地项目”就业育人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获批安徽省“三教”改革示范校等等。四是安庆市“够美的”。安庆又名宜城,宜城就是宜居、宜业、宜家的寓意。所谓宜居,就是安庆位于长江之滨,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交通便利;所谓宜业,就是指安庆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加工业基地,被省列为皖江开发的重点开放城市之一,2016年5月又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潜力巨大,商机无限;所谓宜家,就是这里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房价不高,工资不低。正所谓才到安庆更有戏!五是迎江区“够棒的”。迎江区是安庆市城市建设“东进”主战场,也是安庆市跨江联动战略的承接地,是安庆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新增点、闪光点和兴奋点。上个月在市双招双引“三看三比”第一季度巡回检查总结点评会上,迎江区顺利实现“开门红”。不仅“红榜有名”,而且“榜榜有名”。迎江区的秦潭湖装备制造园、新能源配套产业园等园区,展现了迎江雄厚的企业风采,打造了“迎江品牌”;衡川公司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项目3月份在迎江开工,总投资110亿元,实现了迎江区百亿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为安庆市新能源汽车千亿产业,贡献了“迎江力量”;这个项目推进速度快,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89天,彰显了“迎江速度”。我们和迎江区是连环体,迎江的快速发展,将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优质多多的就业岗位。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汪世平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真诚期待安庆职院学子手执“青春之笔”,书写“人生答卷”,共绘“迎江画卷”。他介绍了迎江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迎江区GDp连续两年全市第一,世界500强的中化、中国500强的超威、投资超百亿的衡川、全省民营企业100强的运通达都深耕在迎江。数千名大学毕业生已成为新迎江人,他们用挥洒汗水的青春,让迎江焕发时代的张力。他说,安庆职院与迎江有着不解之缘,他详细介绍了安庆职院毕业生在迎江发展的故事,如2011届校友郭志强“创业迎江”、2022届校友李欣“成长迎江”、43名历届毕业生“还巢迎江”,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务实的作风、精湛的技能、敬业的精神,给迎江留下深刻的印象,安庆职院的同学们是我们迎江最渴望的人才,希望大家做迎江发展的最铁合伙人,欢迎同学们落户迎江、服务迎江、扎根迎江。
活动现场,张健详细介绍了迎江区出台的人才加盟一系列政策;在迎6家重点企业与2024届毕业生面对面开展宣讲活动,优质的实习岗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100余名同学与企业现场达成实习就业意向,并签订实习就业意向书。
作为“区长接你来上岗”的活动内容之一,这天上午,童宏葵与汪世平率40余名2024届毕业生代表,到迎江区秦潭湖装备制造园、新能源配套产业园等园区,深入到德润、皖台、津野、杰曼、亿思特、国丰住宅等企业,开展访企拓岗工作,了解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现场看望我校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校党委副书记李克让,迎江区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著等参加。(文:潘发生、陈慧玲图:宣传部审稿:桂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