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08-12
7月29日早上5点多,肇州镇赵家围子村脱贫户孙广成的小卖部准时开门了。
“天天都是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老孙嘴里哼着歌,双手麻利地整理货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卖部不大儿,但吃喝穿用啥都有,村里谁家缺啥少啥都上这儿来拿。每年仅此一项,老孙就能收入近万元。
“多亏了驻村工作队帮着办证、装修、进货,开了这个店,我能过上好日子,得给他们记‘一大功’。”老孙说,脱贫后干啥都有劲儿,以后加油干,多卖货、多挣钱。
蹲点肇州镇的日子里,记者走村进屯,看到的是忙碌的扶贫干部、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满面笑容的脱贫户……
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记者看到了脱贫攻坚的艰难辛苦,更体会到攻城拔寨的万丈豪情。
画面一:找“穷根”,扶贫干部一头扎进村,入农户、摸实情
要治病找病因,要脱贫找“穷根”。为摸清贫困户的“家底”,驻村工作队、扶贫干部扎进村里,一起入农户、摸实情,梳理扶贫台账:有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有享受大病救助的,还有靠政策兜底的……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扶贫措施,脱贫路径清晰起来。
万宝村村民刘红星十年前就患上了糖尿病,天天打针吃药,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16年12月份,厄运再次袭来,刘红星小腿烂出了食指粗细的一个洞,不得不截肢,家里的劳动力又少了一个。2017年,刘红星的父亲得了脑出血,卧床不起。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刘红星没了“心气儿”。“那时候别说生活了,活着都费劲,整天愁都愁不过来,别人说我成天没有个笑模样。”
同样愁不过来的还有张洪强。2015年,张洪强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爱人精神上也有些问题。“我啥活儿也干不了,老伴儿动不动就犯病儿,不敢让她出门。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张洪强说,2016年,儿子也跟他得了一个病,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也没了,生活彻底陷入了贫困。困苦的生活和看不到希望的未来,压得身材瘦小的他早早驼了背。
“精准扶贫,首先要对贫困户家的情况‘门儿清’,我们的工作人员对贫困户家里有几男几女、几只鸡几只鸭,都是张嘴就来,连贫困户近期剃没剃头都知道。”肇州县扶贫办主任孙刚告诉记者,“穷根”总与“病根”相连,因病致贫,家里失去“造血功能”,是肇州镇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一组数据,全镇72户贫困户中,因病无劳动能力的有93人,残疾人16人。这也印证了孙刚的说法。
“病”因找到了,治“病”更有谱。驻村工作队和扶贫干部为贫困户定制了脱贫“线路图”: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里帮着申请贷款,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镇里企业的“扶贫车间”打工赚钱。
画面二:攻“山头”,西蓝花“遍地开花”,养殖场“牛”气冲天
按照省、市、县要求部署,肇州镇抽调精兵强将,向全镇党员干部发出总攻号令:“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把贫困的‘帽子’摘下去!”
为拔“穷根”,生面孔的“亲戚”来了——
这些“亲戚”中有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来为贫困户解困境、想出路;有乡党委、乡政府的主要领导,来为他们送政策、送关怀;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社会的爱心人士,来为他们送米面、送粮油……
为拔“穷根”,驻村工作队来了——
万宝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谋划,请专家,搞调研,成功试种了西蓝花,并成立专业合作社,特色种植产业“遍地开花”。2018年,全村13户贫困户以带资入社、带地入社的方式进入合作社,当年,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6460元,第二年实现户均增收4800元。
为拔“穷根”,种植大户来了——
自精准扶贫以来,万宝村结合本村地域及特色基础农业的优势,紧密依托“棚室、果蔬”项目这个支柱产业,因势利导,加强投入。在种植大户许洪东的带领下,全村发展棚室及网纹瓜等特色种植产业,今年7月份,网纹瓜已经收割完毕,并卖上了高价。第二茬作物也已经栽种完毕,贫困户又能稳稳地拿到分红钱了。
为拔“穷根”,养殖大户来了——
壮大村的王宇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他的养殖场内“牛”气冲天。近千头的肉牛膘肥体壮。从2018年开始,村里帮着9户贫困户申请了扶贫贷款,每户5万元,注入到王宇的合作社中,三年来,贫困户每年都能拿到3000元分红。王宇今年又与皓月公司展开合作,建设年出栏肉牛1万头高标准养殖园区。预计年收入8300万元,年利润1300万元以上,今后将继续为全镇的贫困户分红。
为拔“穷根”,实力企业也来了——
大庆老街基农副产业有限公司设立了6个“扶贫车间”。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身体情况,将他们安排到不同的车间。身体好一点的,安排到酿酒、炒制等车间;体力不好或者行动不便的,安排到工作强度小的包装车间。
“这几年,我们先后新建了两条糯玉米加工生产线,一条葵花籽加工生产线,同时扩大白酒车间生产规模。从附近村屯贫困户中招收了多名贫困户,贫困户人均月收入都能达到3000元左右。”老街基农副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秀春说。
除此之外,“老街基”还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2019年,与55户贫困户签订红高粱、糯玉米、葵花等作物订单1500亩,帮助贫困户又增加一项收入。
绚丽绽放的“野百合”映照着孩子们的笑脸。
画面三:新景象,兜鼓了、路平了、房修了,脱贫户的笑容多了
从肇州镇里往城郊走一里来地,就到了万宝村。沿着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进村,满眼尽是鲜花绿树。这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也正是刘红星的生活写照。
时间回到2017年,扶贫干部在了解到刘红星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把他的爱人安排到附近工厂打工,并帮着他申请扶贫贷款,带资入社,年底分红。“单合作社分红这一块,我一年的收入就将近50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生活宽裕多了,还能供孩子上大学。”刘红星说,等孩子大学毕业,家里生活一定能更好。
和刘红星一样的还有壮大村的贫困户张淑丽,也是靠着合作社的分红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我爱人去年9月份刚刚刑满释放,我还有严重的类风湿,啥活儿也干不了,公公起不来炕,还有两个上初三的孩子要供。这几年家里的生活全指望着合作社的分红。”张淑丽说,现在丈夫上街出摊,多时每天能赚个百十来元,有时也去村里的公益岗打工。日子跟以前一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党和政府的这份恩情。
记者了解到,脱贫攻坚行动给贫困户带来的不仅是家庭收入的增加。2018、2019年,肇州镇对53户贫困户所住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对不能建房的8户贫困户给予租房补贴,确保了所有贫困户的住房安全;积极落实贫困人口新农合政策,为每个村卫生所配备3名职业医护人员,对贫困户提供医疗服务;利用上级资金,为12个屯打配自来水井,对所有村原有的老化自来水管线进行改造,确保了农户饮用水安全;完成道路硬化43公里,修砌排水沟14.5公里,宽带、有线电视、自来水普及率都达100%。
所有的变化,贫困户们看在眼里、乐在眉梢、美在心头,日子越过越甜。
7月30日8点多,记者来到肇州“老街基”所属的兴基酒业公司酿造车间时,贫困户邹青河正在打扫卫生。车间内有些闷热,尽管他满脸是汗,但手上的动作一刻不闲。
邹青河今年65岁,患有类风湿,不能干重活,是肇州镇新城村后八万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他脱贫,村干部积极与“老街基”沟通协调,两年前安排他当上酒厂保管员。
邹青河说:“从6月份开始,我的月工资已经涨到了3600元。我老伴儿身体不好,单位离家也就一百多米,就近工作心里更踏实。如果去别的地方,我这岁数很难找到这么好的‘待遇’了。”
兴基酒业公司经理王超说:“老邹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工作起来非常认真,经常主动干些分外的力所能及的活儿。考虑到他的家庭条件和工作态度,我们也在不断提高他的工资待遇。”
采访结束时,送记者往外走的邹青河边走边说:“我能脱贫,党和政府的帮扶是我最硬的靠山和最足的底气。现在吃穿不愁,看病、住房无忧,这不就是我们要的好日子嘛!”
阳光照在邹青河黝黑的脸上,纯真的笑容和真诚的眼神让人动容。
记者手记
让张张笑脸更加灿烂
每次采访结束,从受访贫困户家中离开时,他们都会一直送到大门口,脸上带着灿烂无比的笑容,跟我们挥手作别。
刘红星笑着。他开心的是,生活有了稳定来源,不用再为儿子的大学学费发愁,目前正在杭州实习的儿子是全家的希望。
张洪强笑着。他开心的是,房子在村里的帮助下翻修一新,有了些闲钱的他买了一辆电动车,出行方便了不少,还能拉脚赚些零花钱,日子越过越富足。
邹青河笑着。他开心的是,就近在“扶贫车间”打工,赚钱顾家两不误。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施策,不舍寸功,不断发展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给广大贫困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为民初心使命,走村入户,嘘寒问暖,志智双扶,助民脱困,给广大贫困群众带来的满足感。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这些走出贫困的人们心里浓浓的幸福感。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脱贫解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相信每个贫困群众都能收获稳稳的幸福,张张笑脸都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