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11-26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鲁少辛通讯员戴竞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的重任。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推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11月24日,2022中国名师名校长论坛·思政分论坛分会场——杭州市上城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讨暨全国思政教育研究院联盟学校活动在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思政教师杨佳群主持。
浙江省教育厅教材建设与管理处三级调研员陈熙熙;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牛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纪委书记张江琳;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杭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方丽敏,以及杭州各区县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骨干教师齐聚杭师附小,全国思政教育研究院联盟学校、附小结对的鹤峰,雷山,义乌高新区小学,凤川小学等多所学校的教师同步参会,共研共学,探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小学如何展开思政教育新协同、走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教育之路。
活动伊始,参与研讨活动的嘉宾手持研学单走入校园,在各个校园博物馆前驻足,仔细聆听小小讲解员们的介绍,近距离感受“我在博物馆上小学”的办学特色。
随后,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携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家校政社协同教育研究院”,牛涛院长和俞富根校长为“家校政社协同教育研究院”揭牌。研究院聘请吕帅先生为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家校政社协同教育研究院院长。俞富根校长为吕主编颁发了聘书。
牛涛院长表示,百年大计育人为本,育人的根本就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勉励大家共同努力,将育人工作做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杭州市教育改革创新校长俞富根为大家作了题为《三道三格:杭师附小思政教育的新样态》的报告,他先介绍了附小最早实行项目化学习、长短课、六育课程的理念先行作用,再从党政引导,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学校传道,提升思政教育大“格调”;评价护道,建好思政教育大“格式”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党政、学校、家长、社会一体化的新协同思政教育模式。他认为:思政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家校政社”的教育模式推动建立了教育共同体,打破了思政教育的壁垒,联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激活了全链条思政育人的“一池春水”。
学校思政教研组长、上城区教坛新秀、杭州市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戴竞成老师以《行走在思政一体化路上》为题,向大家了教研组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研究和实践经验。她着眼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做评一体化、学科课程一体化、育人资源一体化和思政研训一体化,注重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整体构建,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和各学科教学的衔接和融合,推动各类课程、资源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提高了思政育人的实效与长效。
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核心素养时代全面来临,带来了育人方式变革的突破口。学校王平老师和蒋文婕老师协同教学,积极探索思政教育融合实践,以《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展示了思政教育新变革的成果,她们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的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变废为宝”。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杭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方丽敏老师对本次活动作了评价总结,高度评价了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成效。
她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在每位老师一次次的课堂中实现的。《变废为宝有妙招》的课堂蕴含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与意义,是一次春风化雨式的浸润——“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今天课堂上讲立德树人,落实的不仅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落实的更是中国式绿色理念。
她指出,课堂体现着课标精神,进一步明确了课标的理念和指导意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整个课堂充满了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同时,思政课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也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基于认知产生对于垃圾分类行为的学习动机和认同,充分体现课堂增量,丰富了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战略部署,是各级各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工程。“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是起点。”聚思政育人合力,夯立德树人之基,杭师附小思政教研组必将继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育人新格局,实现有现实关怀与人文温度的思政课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余新花赵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