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大学网 > 古丈县 > 正文

记录教育每一天!www.jyb.cn教育部直属出版机构

2023/7/6 0:25:13 点击:

作为全国第一批承担该项援疆任务的高校之一,首都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创新内地高校培训新疆少数民族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模式。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由京疆学院承担培养新疆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全科医生及广播文化专业人才共826人,占北京市总任务的55%以上。自2015年9月至今,京疆学院又承担了教育部第三期国家支持新疆汉语教师培训项目的“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任务。3年来共培养来自全疆各地州的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共计301人。

2012年5月成立的京疆学院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培养新疆少数民族教师为目标而独立建制的学院。经过六年的工作,京疆学院已经累计培养了超过1100名新疆少数民族教师人才,为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近几年实地调研发现,京疆学院培养的新疆学员上岗率达到100%,用人单位满意率为100%。根据和田墨玉县教育局反馈,在2013年和2014年,我校培养的学员占该县当年新增教师比例约为50%,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师资匮乏的困难局面。

湖南农业大学:发挥农业院校优势打破古丈茶发展瓶颈

长期以来,湖南农业大学利用农业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在长期的科技扶贫实践中,形成了科技扶智、产业扶贫的特色扶贫模式,扶贫足迹遍及全省。

古丈茶产业发展有近20年的历史,古丈毛尖被誉为“中国针形茶”的代表。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随着全国茶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和古丈茶叶规模的提升,古丈茶产业面临销售压力日益递增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双重压力,品牌提升和市场推广成为当前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扶贫项目组经过充分调研和产业诊断,启动了基于整合茶叶和电子商务两大产业协同创新的“互联网+品牌”产业扶贫计划,修订了《古丈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古丈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和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推进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两年来,古丈茶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获得了“中国有机茶之乡”等13块金字招牌;茶叶产值由2015年的4.0亿上升到2017年的7.8亿,产值接近翻番;茶叶平均每亩综合产值由2927元提升到5200元,增长了78%。

河北工程大学:创“生态保护+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新模式

河北工程大学精准扶贫驻平山县营里乡石榴沟村工作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2016年构建生态保护扶贫“一体两翼”,申报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筹建石榴种植产业园、石榴博览观光园;2017年实施旅游扶贫“三步走”战略,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引入旅游企业带动农家乐,建设石榴产业园、博览园、文化馆。创新构建“生态保护+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6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公益林6500亩,获补贴款9.585万元。实施特色产业扶贫,2017年建成石榴种植产业园(50亩、3000棵),预期收益100万元/年;石榴博览观光园果品收益10万元/年。实施特色旅游扶贫,引进平山县雍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收入2.25万元/年;打造旅游度假中心,预期附加收益12万元/年;建成石榴博览园、石榴文化馆,打造全域旅游特色乡村,带动农家院发展、农特产销售,预期收益11万元/年。

扶贫产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精准脱贫攻坚战打赢了,顺利通过了县、市、省、国家级脱贫验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展“玉鹅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产业扶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玉鹅种养”模式推广团队通过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北方寒区低成本生态鹅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实施,开展了优质商品肉鹅在玉米地中的放养技术研究,即“玉鹅种养”模式配套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自2011年开始,团队利用以东北良种培育的优质商品鹅狮白鹅,在大庆市大同区北方种鹅场周边的几十亩玉米地进行了“玉鹅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探索,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至2017年,通过“玉鹅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带动大庆市林甸县四季青镇新民村农户养殖狮白鹅共3万只,雏鹅成活率达99.8%。同年建立了四季青镇新民村狮白鹅养殖示范基地。

“玉鹅种养”生态模式配套技术形成后,在黑龙江省垦区已经建立了6个养殖模式示范点,并通过该模式产业扶贫;同时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5个农场,虎林市、肇东市等30多个地区进行了推广。

四川农业大学: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服务地方农业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举全校之力投身于四川省科技扶贫工作中,通过农发院有效整合了学校科技、人才资源,实现了集团军式的科技扶贫。在此基础上探索凝练出的“雅安模式”及其推广应用,推动了四川省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贫困地区的持续脱贫。

“雅安模式”包含美国等国家实行的“大学农技推广模式”的主体内容,并与中国以行政体系为主的农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互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县级农技服务中心和分布式服务站的建设,搭建农技推广服务平台,促进成果、专家、学生等科技要素在平台上聚合,辅以专家科技挂职等行政手段,实现农业行政指挥权与技术指挥权的高度统一,服务于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雅安模式”制定了5大产业技术日历,发布技术信息60余期(次),建立专家大院16个,申请相关领域国家发明专利27项,其他专利50余项,审定通过新品种21个,转化科技成果8项,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0个,研发茶叶等新产品6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0个;共培训各类农技人员1.5万人次;核心示范区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新增经济效益9.5亿元。

山东师范大学:支教送教定点帮扶补齐教育短板

东明县地处山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极为匮乏。山东师范大学先后两次培训东明县小井镇中小学骨干教师72人。培训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创新、教育课题方案设计与分析等进行专题讲授和辅导。

2015年,针对菏泽、临沂、泰安等地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短缺情况,学校组建实习支教团,2000多名师生驻地顶岗,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支教活动,解决了当地教育的燃眉之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在新疆昭苏捐建图书室,设立“爱在天山”特困生奖学金;在重庆荣昌,支教团面向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专项辅导、扶贫帮困、心理引导和主题团日活动,累计帮扶学生千余人。2009年起,支教团连续九年开展“棠城筑梦”爱心助学活动,累计募集爱心善款40余万元,资助数百名困难中小学生;通过与公益基金会、爱心慈善企业合作和面向社会募集等方式,为3所乡村小学更换了238套总价值3万余元的全新实木桌椅。

甘肃农业大学:立足贫困地区资源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

甘肃农业大学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院校优势,实施产业扶贫,尤其是中药材产业扶贫,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甘肃农业大学在学术水平、实践应用能力、技术开发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实力雄厚,能够为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2014年开始,学校在西和、岷县、宕昌、漳县和民乐等贫困县开展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为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助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每年都要在“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划拨出一定项目经费用于支持发展中草药产业。2017年项目经费60万元,2018年项目经费增加到160万元。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学校能够组织更多的中药材种植专家深入精准扶贫第一线,开展产业脱贫工作。接下来,学校将以贫困村为单位,着力开展中草药初加工技术培训,增加药材附加值和贫困户收入。

福建农林大学:依托专业技术助推古田菌业腾飞

食用菌产业是古田县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古田县经济基础薄弱,食用菌生产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福建农林大学从古田县地方产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加强校地协作,突出精准发力,不断提高扶贫助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加强品种引进改良、提升质量保障。福建农林大学利用菌业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实现对县域内食用菌产品质量检验全覆盖,为提升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二是扶持专业合作社,引领发展现代菌业。建立“教授专家+企业技术员+学生”生产技术攻关小组,围绕真姬菇高产、优质为目标开展科学攻关。既科学合理,又能锻炼出真姬菇产业技术科研人员。三是改良银耳传统栽培技术。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院的胡开辉院长,带领专家团队深入当地银耳生产农户,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银耳高产栽培的培养基、技术工艺等开展攻关。

郑州大学:“专家教授故乡行”铺就健康扶贫温暖路

郑州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充分发挥一流大学医学学科优势,积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领军龙头,近年来持续开展“专家教授故乡行”扶贫项目,进一步促进新医改分级诊疗,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主动作为,在医疗扶贫事业中率先行动。

“专家教授故乡行”扶贫项目,着眼于解决贫困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与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以“医疗扶贫”“健康扶贫”为着力点,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为打造“健康中原”作出积极努力。活动以县域籍贯为基点、以家乡情感为纽带、以故乡行活动为载体,通过名誉挂职、学科对接、巡回诊疗等形式,深化落实学科培育、人才培养、医联互通、科研助力、远程协同等多项措施,搭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型稳定合作关系,切实促进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医疗水平的提升。

内蒙古农业大学:立足牧区工作实际做草原上扶贫“轻骑兵”

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内蒙古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工作队被派往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公合成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公合成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庄,主要以向日葵、马铃薯种植为主,兼有少量的养殖业。现在贫困户从2015年的162户减少到45户,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375人减少到73人。

为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充分利用农业大学人才、技术优势,面对近年来整个四子王旗种植向日葵出现大面积列当病的情况,组织国家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先后进行了三次科技讲座,有600余人次参加培训,并推广了两个不同型号的品种,试验效果很好,抗列当率在97%以上。了解到村里百姓看病难、有许多贫困户是由于因病致贫之后,从2014年至今一共开展了4次大规模的免费义诊“送医送药”活动,深受百姓欢迎,相关媒体也都进行过报道。每次的义诊人数都在200名以上,每次都发放近4000多元的日常药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吉林农业大学国际足球教育学院与农安县教育局校地体育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达西村:“情系家乡助力发展”返乡大学生交流座谈会举行
青海省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落户贵德
最新图文
儋州市与海南大学工作座谈会召开
广东饶平:英雄家乡再现“从军热”
2017年莱城区市级劳模风采录:展劳模风采谱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