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9-20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刘一航、冯笑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合理利用乡村非遗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了积极响应“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号召,以自身所知所学助力乡村教育与非遗产业发展,8月16日至24日,清华大学学生“书脊计划”13名成员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开展实践调研。
“书脊计划”项目是以“爱心支教,扶贫调研”为主题的综合性社会公益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清华校内规模最大的学生自主支教项目之一。“书脊计划”每年派出十余支支队,利用暑期时间奔赴中西部省份,在当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教学资源支持。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听取受助地区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力求与贫困地区的需求相契合。
在为期9天的行程之中,支队成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校友梅静创办的公益组织——听松书院进行了以“五育并举”为主体的支教活动并调研当地教育产业。此外,成员们还对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景区以及易县当地摆字龙灯、绞胎陶瓷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专题调研,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绞胎陶瓷非遗传承人张保军、张小天父女进行座谈,深入了解易县文化遗产现状,积极探寻传统非遗发展“新方案”,从教育与文化的维度亲身体会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
图为实践队成员上课课堂场景。
多元课程开拓视野,特色美育温暖心灵
支教重在课程,清松学堂支队以教学为前期重点,于出行之前召开培训会两次,邀请教育学研究院老师郭菲和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崔逸聪进行指导,以线上培训、集体备课、统一试讲为抓手,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支队课程体系围绕“五育并举”展开,以特色美育为重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中“时代之声”课程以“国家振兴与清华校史”“北京冬奥”等主题讲解为主要展现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一‘碳’究竟”课程通过实验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让理论联系实践,从看得见的反应中领悟化学原理;“框景内外”课程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践行自然美育,领略自然的广阔,感受自然的魅力;“安全小课堂”聚焦于日常生活劳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教育学生保护自己、远离危险。支队成员们用了200多个小时精心准备的13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一位学生家长评价道:“感谢支教老师们带给孩子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而“一‘碳’究竟”课程的授课教师,致理书院2021级本科生李卓凡也收获良多:“做实验时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饱满热情与兴趣深深触动了我,让我觉得这一节课上的很有意义。”
支队开展活动所在的听松书院位于易县清西陵景区腹地,这所古松林海边的现代公益书院开创家山主题美育,以公益文化事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支队成员借助当地文化资源开展特色美育课程:“奇妙立体书”课程引导学生将美丽风景“嵌入”书籍,以一种新颖的方式留存自然的美好;“国学的音乐性叙事”课程着重从音乐入手发扬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亲近国学并学习在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我爱我家”课程作为给小孩子开设的第一堂建筑认知课,鼓励孩子们探索清西陵及其附近的古建筑,谛听“凝固音乐”的回响。美育给学生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陶冶与净化,正如“国学的音乐性叙事”课程授课教师,日新书院2021级本科生李婧帆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文化身份的认同,它教人睿智、善良、坚韧、不忘本。”
“知行计划”,全称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是由团中央学校部组织发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促进项目,2014年正式启动。知行计划旨在助力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团中央学校部将对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企业给予支持,并组织各高校团委协助开展CSR项目的实施工作。支队成功入选知行计划”梦想教室“项目,为当地提供了价值6000元的多媒体设备支持。
调研非遗发展现状,寻求文化振兴新路
8月22日到24日,支队就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灯、绞胎陶瓷和听松崖柏产业展开调研,旨在了解易县当地非遗保护现状,研究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摆字龙灯:非遗文化的现状与传承。8月22日上午,支队成员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摆字龙灯的两位传承人进行座谈。非遗传承人向队员们介绍道,摆字龙灯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曾登上过保定春晚等大型演出的舞台。支队成员们与两位传承人在文化传承、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就如何在当下继续传承好摆字龙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交流。
易州崖柏:以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振兴。8月23日上午,支队成员们参观了易州崖柏生产基地、易州崖柏专卖店。易县作为北太行山脉最好的崖柏产区,因地制宜发展崖柏产业,独特的加工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支队成员积极向当地从业者学习了解崖柏根雕的取材、加工过程,对崖柏产业的市场规模,销售渠道等发展切实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对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体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绞胎陶瓷:两代清华人的精益求精。8月23日下午,支队成员来到易县张保军绞胎陶艺工作室进行调研。绞胎是唐代的一种陶瓷制造工艺,在靖康之变后失传。张保军校友毕业后毅然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回到河北攻克绞胎陶瓷生产工艺,他的女儿张小天校友毕业后也投入到绞胎陶瓷的传承之中。支队成员与两位校友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张保军校友回顾了他复原绞胎陶瓷工艺的艰辛历程,并勉励支队成员不畏困难,勇敢追梦。支队成员大受鼓舞,计算机系2020级本科生杨天傲说:“很难想象张老是怎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复原绞胎陶瓷工艺的。也正是因为中国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文化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88719792022-09-2016:48:18:0吴潇知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调研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清华大学学生“书脊计划”清松学堂支队赴河北易县实践调研大学,教育,课程,张保军217050社会社会https://img.hebnews.cn/2022-09/20/14d90b3e-4dd4-4d64-9186-3a89f17fd836.jpg https://bd.hebnews.cn/2022-09/20/content_8871979.htmhttps://m.hebnews.cn/bd/2022-09/20/content_8871979.htm河北新闻网为了积极响应“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号召,以自身所知所学助力乡村教育与非遗产业发展,8月16日至24日,清华大学学生“书脊计划”13名成员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开展实践调研。“知行计划”,全称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是由团中央学校部组织发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促进项目,2014年正式启动。知行计划旨在助力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