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7-17
在墨脱县的雅江“三香一链”观景平台上,可以看到雅鲁藏布江的壮阔景象。墨脱得天独厚的气候特别适合茶叶生长。赖鸿臣介绍自家产的墨脱石锅。(肖欢欢摄)毕业后,赖蕾回到了家乡的医院工作。赖鑫(前排左一)与他的家人们。2022-07-17
共筑中国梦
广东对口支援地区典型报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张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除署名外)
墨脱县地处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2013年10月,墨脱第一条公路通车,“藏南秘境”从此不再难寻;随着2019年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墨脱工作组的到来,墨脱这个曾经的高原孤岛也迎来了新的历史。
“我在墨脱生活了30多年,见证了墨脱在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东亲人就是我们全家的恩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达木村村民赖鑫说。2011年,赖鑫的大女儿赖蕾在广州求学期间受到热心人士的资助,她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支援家乡建设;2019年以来,在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赖鑫一家已经彻底脱贫,走上了奔小康之路。如今,通过开超市、卖山货、吃“旅游饭”,一家人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37年前他入伍来到“孤岛”
见证墨脱从“脚板下”到“车轮上”
从波密县驱车前往墨脱县,一路层峦叠嶂,云雾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氤氲,经扎墨公路穿越嘎隆拉雪山隧道,沿雅鲁藏布大峡谷向南到墨脱县城,一路上经历高原、雪山、森林、峡谷等景观,可谓“一日观四季,十里不同天”,海拔也从4000米逐步降低到1300米。经过4个小时的奔波,记者终于在达国大桥桥头遇到了赖鑫。55岁的赖鑫的老家是四川绵阳,1985年他参军入伍,在墨脱服役,在当地他认识了自己的珞巴族妻子,从此便扎根墨脱。
“墨脱能有今天的模样,是几代援藏人接续努力的结果。”在赖鑫记忆中,墨脱曾是一座“孤岛”,20世纪80年代在墨脱入伍的那几年,赖鑫始终处于和家人隔绝的状态——那里不通车,也没通电话。那时,珞巴族人购买生活用品需要徒步300多公里到米林县下辖的派镇。两地之间隔着海拔48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当时,赖鑫经常背着竹篓与村民一起翻越雪山到派镇,来回要一个星期。
在墨脱公路没有通车前,赖鑫基本上要每10年才能回一次老家。“当年从绵阳过来一趟墨脱,光路上都要一个月。”
由于海拔高差很大,找到平地种植农作物十分不容易,“鸡爪谷”曾是当地的主产稻,这种作物产量小,口感差。为了提高产量,2005年赖鑫专门回绵阳老家寻找谷种,当时从四川到墨脱,他一路要先坐火车,再坐汽车,然后步行,走到一半,他脚上都已经磨得全是血泡,但他拿出布条将双脚缠上继续走。到了达木乡后,谷种经过几番改良,终于在当地试种成功。头一次在墨脱吃到来自家乡的谷种收成的白米饭时,赖鑫忍不住哭了。
37年前在墨脱服役,然后娶妻生子,成为当地的一份子,赖鑫对墨脱有着独特的感情。他介绍,在墨脱公路通车之前,从林芝到墨脱除了靠马匹之外,大部分时候只能靠步行。“当时走出达木地区要翻过几座高山,头顶是摇摇欲坠的大石头,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正因为这样,当时墨脱物资匮乏,全县只有两家商店。
在赖鑫记忆中,墨脱的第一家超市就是他开的。在墨脱公路通车之前进货非常困难,货车只能开到一座小山头下,他在那里租了一个仓库,货物先存在仓库里,然后再雇人将一部分货物背进来,这样从林芝采购的货物就要在仓库里存放半年。但自从墨脱公路通车后,货物通常一天就能从林芝运到墨脱县。
“当年一提到墨脱,都说是‘马背上的墨脱’‘脚板下的墨脱’,谁想到今天能成为‘车轮上的墨脱’。”赖鑫感慨道。
在墨脱生活了30多年,赖鑫见证了墨脱的沧桑巨变。“过去只有几条人行通道,全县没有一栋楼房,只有一些木质结构的平房,但公路修通后的短短几年里,到处建成了一排排楼房,三环路如今都建成了。尤其是2019年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到来后,对墨脱公路进行了翻修,将容易出现坍塌的路段进行了拓宽。”
“最近3年,在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墨脱变化特别大。”赖鑫介绍,派墨公路是继扎墨公路之后第二条由西藏林芝市通往墨脱县的交通要道,2021年5月该公路建成通车后,林芝市至墨脱县由原来经波密县的346公里缩短为经派镇的180公里,通行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缩短至4小时左右,并与现有的扎墨公路形成进出墨脱的交通环线。
昔日爬上山头找信号
如今直播卖货全家吃上“旅游饭”
如今,墨脱正逐渐成为西藏旅游的新热点,从2019年开始,每到旅游旺季,都有大批游客到墨脱旅游,赖鑫一家也吃上了“旅游饭”。赖鑫的超市位于进出林芝县城的必经之路上,很多游客走到这里都要在他的超市里补给水和食物,并在达国大桥前合影。
达国大桥也是赖鑫的“致富桥”,该大桥2019年才正式通车。在广东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赖鑫也把自己的小超市从原来距离大桥几十米开外的低洼处迁移到了达国大桥桥头。每年3月到9月是墨脱的旅游旺季,很多自驾游游客前来,他的“桥头超市”也成为墨脱一景,出现在不少游客的直播背景中。旺季的时候,超市每天有四五百元营业额,而店中最吸引游客的还是当地的特色产品——墨脱石锅。“墨脱石锅是我们的地理标志产品,富含十几种矿物质,用石锅煮出来的食物味道格外鲜美。”说起墨脱石锅,赖鑫格外自豪。这些石锅大小不一,直径从20厘米到40厘不等,价格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全部是赖鑫和儿子赖鸿臣自己打磨出来的。
在赖鑫的记忆中,他所在的达木乡真正通电话是在2012年之后,真正通网络是在2019年之后。“在2019年之前,手机在我们这里都是铁疙瘩一个,总是没信号。我们打电话都要跑一个多小时到镇上或者爬上山头,到高处才能找到信号。”
现在,这种没信号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赖鑫的家中虽然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山高沟深,但手机上信号依然是满格。
这些年,靠着“莲花秘境”的独特风景,赖鑫还在广东援藏干部的带动下开始了网上直播带货。起初站在手机镜头前,说起自己的石锅和种植的山货,赖鑫还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援藏干部告诉他:“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他23岁的儿子赖鸿臣有时也会和父亲搭伴,一起在直播间卖石锅或当地的林下菌。有了儿子搭伴,赖鑫做直播带货时也没有那么害羞了。
如今,直播带货的内容从墨脱的茶叶、蜂蜜、石锅到当地的松茸、羊肚菌,一年四季里,赖鑫都能找到可以卖的东西。他给记者算了一下他家的收入情况:“超市一年可收入4万元,卖山货每年收入5万元,卖石锅每年收入3万元,每年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
女儿广州学医后报效家乡
“广东亲人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从山脚下翻山越岭1个多小时,才能来到赖鑫家所在的达木村。这个充满珞巴族风情的小村整齐有序,民族特色浓郁的新居取代了曾经用茅草作顶的木房子,时尚家电等也从大山外走进村民的生活中,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赖鑫介绍,达木村一共有约300人,以珞巴族为主,还有一些藏族和汉族村民。“这些年,国家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村民们都住上了漂亮舒适的楼房,还有了稳定的供电,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我是万万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啊,广东亲人是我们全家的恩人。”经过赖鑫解释记者才了解到,赖鑫一家与广州以及广东援藏工作队都有着深厚的情谊:他家一共育有4个孩子。大女儿卓玛央金(汉族名字赖蕾)出生于1993年。赖鑫说,当时家里孩子较多,生活困难,他根本没指望几个孩子还有机会读大学。赖蕾从小成绩就十分优秀,2011年她考上南方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交完学费之后,赖鑫已经无力支付孩子的生活费。
在大学读书的4年里,赖蕾得到了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的帮助,该助学团得知赖蕾家生活比较困难时,主动提出每年为她提供几千元到1万元的资助,一直到她读完大学。毕业后,赖蕾回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这里是我的家乡,所以我选择回来,我希望把我在广州学习到的知识用于报效家乡。”赖蕾说。
对于广州,这位珞巴族女孩表示:“广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当年如果我不选择回西藏,就一定会留在广州工作。”赖蕾说,当年多亏了广州亲人的支持,她才能坚持读完四年大学。
在她看来,在广州的4年求学生涯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广州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各种知识。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希望能有更多墨脱的孩子走出大山,继续读书,因为读书而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赖蕾说。
赖蕾参加工作后有了固定收入,在她的帮助下,两个妹妹也先后考上了大学。如今,3个女儿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小儿子则跟着赖鑫一起学习制作石锅和林下种植,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也要感谢广东亲人对我们一家的帮助。”赖鑫激动地说。
投身水产养殖和林下种植
“还要冲刺几年为儿子买婚房”
几个女儿都已事业有成,如今赖鑫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23岁的小儿子赖鸿臣。“儿子结婚也需要钱,我还要冲刺几年,为儿子在县城买一套新房子。”随着2019年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入驻,赖鑫也吹响了致富奔小康的“冲锋号”。
2021年10月,一则消息传遍墨脱——“墨脱县水产养殖项目试点成功!对虾、罗非鱼开始上市销售。”墨脱县水产养殖基地是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和墨脱县政府共同谋划实施的产业项目,过去,水产养殖在墨脱一直是空白领域。
赖鑫对此也有些心动了。当年在四川时他也有过水产养殖的经验,但在墨脱的高山峡谷中进行水产养殖,他还是头一回听说,他决定和几个村民一起尝试一番。他告诉记者,在墨脱吃鲜鱼价格比较贵,是外面的两倍,因为墨脱的鱼都是从外面运进来的,最常见的鲫鱼也要30元一斤。“我们的水产养殖如果成功了,每年收获5000斤鱼,即便是按照每斤10元的价格卖,每年也可增加5万元收入。”
不仅是养殖,在当地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赖鑫还发展起林下种植业。进入6月,墨脱县迎来雨季,达木村林下食用菌基地迎来了大丰收,村民们背着背篓在山林间采摘蘑菇和木耳,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这里气候湿润,日照时间长,并且是砂质土壤,木耳、蘑菇等菌类特别适合在这里生长。”赖鑫说。近年来,在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达木村借着地理优势打造高原林下产业,将林下食用菌种植作为带领村民们致富的新门路。
据介绍,达木村于2019年开始试种林下食用菌,2022年已经产销自成一体,今年还将进一步拓展品种,羊肚菌、姬菇、杏鲍菇、猴头菇、白灵菇等新品种也在试种范围内。“多亏了援藏干部,经常有专家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遇到难题可以随时找技术员。”赖鑫表示,过去村里产的山货只能自产自销,现在由于实行了“公司+农户+订单”模式,根本不愁销路。“我们村已经有不少老乡通过种食用菌富起来了,这些山货已经走出大山,卖到了全国。”赖鑫说。
畅想着未来的好日子,赖鑫的脸上乐开了花:“当年是为了讨生活,现在则是奔小康,这日子可真比蜂蜜还要甜。”